一把壶&寻踪济南玩家(一)陈士斌的紫砂情缘

主笔:奚道贤,齐鲁晚报采访人员,资深媒体人,主任编辑。
顾问:苏斌,供职于山东省中医院宣传部,院报编辑,省书协会员。
一把壶&寻踪济南玩家(一)陈士斌的紫砂情缘
文章插图
在济南,玩紫砂壶的圈子里,若提起陈士斌,无人不知。当代的国家级紫砂工艺大师中,你不论提到谁的名字,陈先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那是我的好朋友!陈老先生是山东紫砂协会原会长,玩紫砂壶已近50年。
我们如约到了陈士斌先生家里,一进门,就被琳琅满目的紫砂壶吸引住了。客厅、书房,玄关、茶台、博古架一盏盏紫砂壶排列有序、错落有致,而又款式形态各异,真的是进了紫砂博物馆。迎接我们的陈先生黑发如漆、满面春风、笑声爽朗,不像是70多岁的人。他给我们倒上刚刚沏好的热茶,一股茶香弥漫茶室,入口更是别样的香醇。陈老说,这是他自己配制的“兰花香”。玩壶者必善饮,果然不虚大家之名。
一把壶&寻踪济南玩家(一)陈士斌的紫砂情缘
文章插图
陈先生向我们谈起他的家史,济南老西关陈姓,始祖是明永乐年间三次出使西域的大臣陈英,是清初福建总兵陈有功的后代,到了光绪年间家族败落。陈先生戏称自己是“破落贵族”。在他小时候,祖父在西关开了个“陈家卷子(卷子是本地的一种面食)铺”,算是衣食无忧的小商人之家。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家里至今还存有几把上了年代的老壶,实用但并不贵重。
一把壶&寻踪济南玩家(一)陈士斌的紫砂情缘
文章插图
陈士斌从小喜欢紫砂壶,收藏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他第一次去宜兴,流连于当地的紫砂壶市场“席棚子”,前面摆摊卖壶,后面是各家制壶的小作坊。当时买壶价格很便宜,一把当代紫砂工艺大师的壶也就是几块钱。此后,陈先生成了宜兴的常客。行途中,他背包里总离不了一把自己养着的壶。长期泡茶养过的壶,即使有时手头茶叶不凑手,冲一泡开水在壶里,也能喝出悠悠的茶香,这就是紫砂壶的妙处。陈先生长期浸润于紫砂壶市场,深入紫砂作坊,渐渐地对其制作工艺、市场流变都了如指掌。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问世以来一直是纯手工工艺,家庭小作坊制作,工艺也是家族传承,“各有心法,秘不外传”。紫砂壶以实用功能为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其发展演变中,工艺越来越专精,逐渐突出了鉴赏收藏的功用,也培养出一代代紫砂名家,大师作品吸引众多玩家趋之若鹜,形成一定的氛围和圈子。我国紫砂壶市场的兴盛期始于2000年前后,历代名家壶价格越炒越高,也出现了一批当代知名的工艺师。但繁荣之下难免会有虚浮的炒作和鱼龙混杂,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老艺人仿制明清时期的名家壶流入市场。所谓“高仿壶”其实就是假壶,但高手仿制的往往能以假乱真,给紫砂壶的鉴赏带来很大难度。玩家都以老壶为主,陈士斌收藏紫砂壶主要来源于古玩市场,大部分来自于产地宜兴。除了原产地,紫砂壶历代的流向也是有轨迹可寻的。明清时期,运河是贯穿南北的漕运要道,当时山东的几个运河商埠济宁、聊城、德州都沉淀了一些历代名家壶。
一把壶&寻踪济南玩家(一)陈士斌的紫砂情缘
文章插图
随着时光流逝,陈先生的收藏也逐渐丰盈起来,50年间共收藏紫砂壶几百件,不仅自己乐在其中,也在圈内扩大了影响。1999 年,陈士斌先生第一次将宜兴的紫砂工艺师团队引入山东,举办山东首届紫砂博览会。中国宜兴紫砂鉴赏专业委员会山东分会成立,陈士斌被推选为秘书长。此后,凡在山东举办的紫砂展览和交流盛会,都有陈士斌参与其中。陈先生先讲了他淘到民国“七老”之一的裴石民一把壶的传奇经历。2010年,全国紫砂协会在潍坊风筝博览会举办明清紫砂壶精品展,当时全国紫砂界的大师们悉数到场。活动期间,陈士斌走出会场,穿过一条场外紫砂小贩们的摊位中间通道去办事,猛然发现摊位上一把老壶让他眼前一亮,他随即蹲下身拿起那把壶,问小贩价格,张口要价2000元,陈士斌顿时感觉心脏砰砰跳。他从“泥、型、工、款、功”几方面仔细打量那把壶,确定是裴世民的真品无疑,就跟小贩讨价还价,最终以1600元成交。当他把这把壶拿到会场,放到专家们面前,立即引起一阵惊呼,再次印证了陈先生不凡的眼力,专家们说他捡了40万的漏。其实,市场上裴世民的壶价格要在100万元以上,只因这把壶器型偏大,侧重实用而不算精品,但也确实是稀世之宝了。当时有不少媒体采访人员在场,第二天《潍坊日报》就登了这条新闻,在收藏界引起一阵轰动。我问陈先生,第二天小贩没来找您吗?他说,不会的,因为古玩市场有规矩。他谈了古玩市场的三条规矩:一是还价必买。当你看好一件东西,问价之后只要还价,而且商家接受,这件东西就要买下来。二是出货不退。只要买卖双方成交,东西拿走,发现东西买贵了或者买假了,也不得退货,只能甘心交学费。当然,商贩若发现东西卖亏了,也没有追回的道理。三是不能过手。是说东西不能在买卖双方或两个买家的手里传递,只能等对方将东西放下,你才能自己拿起来看,这当然是防止东西在传递中失手难以追责。可见,要玩古董,还真要懂点行规,否则就要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