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中国最神秘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逢盛世一统出现,每到乱世就消失

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秦石鼓文”,更是称之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
石鼓是一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刻石(以为是石制的鼓的请去面壁),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一吨。上狭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石鼓”。唐朝人根据它们的出土地点,将它们命名为“陈仓石碣”或“岐阳石鼓”。后人又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石鼓!中国最神秘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逢盛世一统出现,每到乱世就消失
文章插图

据金石学家唐兰先生考证,石鼓的刻凿时代为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石鼓上刻的文字,后世称为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就书法层面来说,石鼓文属秦文大篆类,介于西周金文和秦小篆之间,又称“籀书”,是我国文字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有人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
石鼓!中国最神秘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逢盛世一统出现,每到乱世就消失
文章插图

唐初627年,十面石鼓在天兴三畴原(今陕西宝鸡石鼓山)被一个牧羊老人发现,当时的石鼓就已历经千年风雨。日炙雨淋,加上野火焚烧,导致石鼓上的部分文字斑驳脱落,465字中有一半已经无法辨认。当时人们对上面的大量神秘文字十分不解,便认为石鼓是上天赐予的神物,甚至还焚香跪拜。
石鼓被发现后,一直曝露在野地里,这些硕大的石体型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当时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闻讯,纷纷前去临摹作拓。
石鼓!中国最神秘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逢盛世一统出现,每到乱世就消失
文章插图

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还曾责令官员将石鼓运到雍城城南,供驻扎的文武百官赏玩。后来,随着战乱逼近雍城,石鼓又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官员们对外宣称石鼓已经“毁失”。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还曾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迁往雍城城南,供驻扎的文武百官赏玩。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
石鼓!中国最神秘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逢盛世一统出现,每到乱世就消失
文章插图

到了元和元年(806年),地方官吏终于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人为之慨叹。当时还是国子学博士的韩愈闻讯上书,请求把石鼓搬到太学府,然而直到元和九年(814年),有关部门才将石鼓移到凤翔文庙。这时,十面石鼓中的“乍原”石鼓已经失踪,只剩下九个石鼓。
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凤翔孔庙沦为战场,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运一空。这是石鼓第二次因战乱遗失。直到宋朝建立,宋仁宗下旨寻找石鼓,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找到了9只,唯独唐朝遗失的“乍原”石鼓依旧没有消息。
石鼓!中国最神秘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逢盛世一统出现,每到乱世就消失
文章插图

司马池因为担心完不成任务被大BOSS责骂,就私下派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的石材做伪,制出一面假的“乍原”石鼓。可惜宋仁宗和朝廷中的众多大臣都是文化人,一下子识破了司马池的伎俩。司马池先是因功被封赏,后又因欺君而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