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国潮”戏剧登场,这一次年轻人买账吗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
冬日 , 邛海边的泸山 , 半山腰的露天剧场 , 一群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歌者 , 演绎原生歌集《赶集》 。 《赶集》讲的是大山深处人们的生活故事 , 演出地就是故事的发生地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 , 开启全国巡演 。 观众将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 , 进入青绿山水画的宋代美学 。
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主打“国潮” , 原创国风剧《蜀中唐门》融合京剧、川剧、话剧、动漫等诸多元素 , 民族歌剧《彝红》《听见索玛》是大凉山本土文化的表达 。
“国潮”如果拆开来看 , 是“国”与“潮” 。 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 , 戏剧如何驾驭?“国潮”正起 , 看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 “国潮”戏剧是否与他们一拍即合?
什么是“国潮”戏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这句话很适合描述《赶集》的观众 。 他们席地而坐 , 能听懂彝语歌词的人并不多 , 但语言并不重要 。 不仅中国观众 , 连来自捷克、波兰、巴基斯坦的外国观众 , 都看懂了歌声中的生命力量 。
《赶集》在创作过程中 , 团队走遍17个县(市) , 采撷凉山彝族的原生歌曲 。 导演邱瑞说:“我们通过和声和用现代编排手法 , 在对原有素材尽可能不做改变的前提下进行改编 , 既能保证原有音乐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 同时也让民族音乐‘时尚’起来 , 让年轻人更能接受 , 让这些不为人知的音乐能为更多人聆听和感知 。 ”
作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 , 濮存昕说 , 国潮并不等同于中国传统题材 。 “北京人艺从上世纪50年代建院伊始 , 就提出要为中国话剧民族化寻找方向 。 话剧是舶来品 , 但我们不能老演舶来品 , 要有自己的东西 。 ”
戏剧|“国潮”戏剧登场,这一次年轻人买账吗
文章图片

原生歌集《赶集》
什么是民族化?濮存昕认为 , 就是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感、中国的精神 , “我到欧洲演出 , 演的是外国戏剧 , 台下观众也是外国人 。 但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演员的解读 , 我们表现出的是中国人的审美 , 这也是一种国潮” 。
【戏剧|“国潮”戏剧登场,这一次年轻人买账吗】QFun Theatre儿童实验剧团的多媒体戏剧《镜花缘》 , 改编自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同名长篇小说 。 在面具与偶建构的想象的世界中 , 小演员们以主人公唐小山的视角 , 带着观众邂逅一个又一个奇异的国家:黑齿国 , 小人国 , 双面国……
剧团一直致力于从“老故事”中演绎出新戏剧 。 此前出品的多媒体戏剧《钟馗》 , 曾在2019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完成首秀 。 在剧团创始人之一王楠看来 , 这些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 , 同样适合表达切合当下的主题 , “《镜花缘》关注的是旅程和成长 , 《钟馗》聚焦的是校园霸凌 , 《红孩儿》探讨的是原生家庭”……
虽然题目是画 , 但《只此青绿》讲的不仅是画家的故事 , 更多篇幅给了织绢、制笔、制墨的普通人 , 他们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 , 却都是《千里江山图》的共同“作者” 。 我们都知道“国潮”好 , 而《只此青绿》还解释了“国潮”为什么好——那是曾经那个时代 , 很多普通人的共同创造 。
戏剧和“国潮”般配吗
《只此青绿》由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韩真执导 。 周莉亚相信 , 每一件文物和每一次创作都是有缘分的 。 2017年 , 《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 周莉亚去参观 , 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把它搬上舞台 , 2020年 , 念头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