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寺&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是黎明到黄昏

在《全宋诗》 卷348记录了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这首诗名为《题金山寺》,它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所谓回文诗,简单来讲,就是说这首诗,正读倒读都能成诗,我印象中有一篇《璇玑图》,全文仅八百四十一字,但这幅图玄妙的地方就在于纵、横、斜……迭一字读均可成诗,短短八百多字,竟然能读出一千多首诗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这首《题金山寺》,虽没有那么多种变化,却自带一丝韵味,咱们不妨倒过来读一下: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题金山寺&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是黎明到黄昏
文章插图
两相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虽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场景大致相同,但是由于时间维度的不同,同样的意象,表达出的意境却完全不同。
这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就变成了从黎明到黄昏,同样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别有一番风味了,这恰恰就是回文诗的精妙之处。
这所金山寺,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苏轼一生中曾十余次路过镇江,除去三次迫不得已的原因,他一共九次登上金山题诗留念。
苏轼先生在金山寺中,有两个交好的朋友,一个是金山寺的圆通长老,另一个是金山寺的宝觉禅师,苏轼先生曾留下《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和《与宝觉禅老三首之二》和《与圆通禅师四首》几首作品,用来表达自己和两位好友的深厚感情。
题金山寺&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是黎明到黄昏
文章插图
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心情一度非常低落,他在写给金山寺禅师的信中提到自己生活贫苦,每天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这让苏轼先生产生了“但觉从前却是错尔”的感慨。
由此可见,在苏轼先生的心中,金山于他有着极为特殊的寓意。
【 题金山寺&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是黎明到黄昏】那里既有和他交好的朋友,也是他心目中难得的世外桃源,当他在生活的苦难中苦苦挣扎的时候,金山于他而言,就是一处宁静的心灵避风港。
从苏轼先生留下的20首关于金山的山水游行、交游诗可以看出,在苏轼先生的心目中,金山是堪比蓬莱的人间仙境:
“无言卷石小,江左拟蓬莱——《过金山寺一首》。”
至于,为何在苏轼先生的心目中,金山寺是像蓬莱一样的仙岛,这完全是由于在清光绪以前,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它还有“江心一朵美芙蓉”的美誉。
远远看去,金山这种独立于江心,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题金山寺&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是黎明到黄昏
文章插图
官场上屡屡失意,早已精疲力尽的苏轼,在面对自己心目中的仙境时,不自觉地就流露出了一丝向往的意愿。
苏轼先生在《赤壁赋》中曾经感慨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金山恰好就是苏轼心中,可以实现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皆无尽藏也的好去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胸怀大志的苏轼少年成名,正当他想一展才华的时候,却屡遭贬谪,那样的苦楚该是多么令人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