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遗址!河北7处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河北新闻网讯(闻雅丽)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力争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全国共有145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遗址及5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遗址,入选“十四五”时期专项规划。其中河北泥河湾遗址群、燕下都遗址、中山古城遗址、赵邯郸故城(含赵王陵)、邺城遗址、定窑遗址、元中都遗址7处上榜。
国家大遗址!河北7处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文章插图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规划》明确,要坚持国家属性、考古支撑、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基本原则,通过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深化理论制度研究与科技应用、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等举措,确保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总体安全,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教育休闲、传承创新、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现在随小编来了解一下河北的这7处遗址吧。
泥河湾遗址群

国家大遗址!河北7处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文章插图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古猿人石雕像。仝辉摄
泥河湾遗址群迄今已发现命名遗址300多个,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50处,其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而且其文化连绵不断,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完整地记录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考古研究人员把泥河湾称为“中国的奥杜维峡谷”“旧石器考古圣地”“天然地层博物馆”,舆论界把泥河湾称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位于易县境内。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至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燕下都遗址整体格局分为东西二城,东城为内城,西城为防御的廓城;东城内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等,东城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说明此为燕下都的繁华区,为当时人群活动的中心。现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达103处,主要类型有城墙、城壕、夯土建筑基址和遗迹、居住址、作坊址、墓葬遗址、河渠遗址。
国家大遗址!河北7处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文章插图

燕下都古城墙遗址。刘振武摄
遗址区内已探明手工业作坊及居住遗址30处、夯土建筑台基12座、地下夯土遗迹14处、古墓葬34座、古城墙8道约36公里、古河道4条、排水管道1条,出土文物总量约10万余件,主要是陶、铁、铜、金、银制的建筑构件、生产用具、礼器、兵器、货币等。燕下都遗址及其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凭证。1961年3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古城遗址

国家大遗址!河北7处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文章插图

中山古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古城内留存了宫殿、手工业作坊、古城墙、古窑址等众多重要文化遗存,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古文化大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开始进入了快车道,促进了对战国中山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