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 受疾病影响 , 她四肢关节都有变形 , 但书法作品却始终有筋骨、有风骨 , 可谓“人书合一” , 精神意志力远超常人 。
2014年 , 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评选 。 76岁的周慧珺站在颁奖舞台上 , 手心里握着一张小小纸条 。 纸条上 , 平素不善言辞的老人以楷书写下获奖感言:“我这一辈子很简单 , 简单到只做了一件事情 , 就是书法 。 ”寥寥两三句话 , 至为简洁 , 却真切动人 , 激起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
书写有筋骨 , 为人有温度 。 一位文艺界人士说:“周慧珺老师一生只为中华文化守候 。 ”她记得 , 1984年中日青年大联欢时 , 许多日本友人排队求周慧珺的墨宝 , 而且都想让她书写唐诗《枫桥夜泊》里的名句“夜半钟声到客船” 。 周慧珺奋笔疾书、挥汗如雨 , 还是写不完 。 看到日本友人着急得想哭 , 她淡定安慰:“回家开夜车给你们写 , 明天上午一准送到!”
周慧珺与陈佩秋这一对海上艺坛的书画“女杰” , 曾组成温暖组合 , 每逢京剧青年艺术家有专场演出 , 她们都掏钱买票送人 , 还常年资助青年演员生活费 。
2008年汶川地震 , 上海举办了义捐活动 , 据一位在现场的人士回忆 , 周慧珺直接拿出了30万元 , 低调放入存款箱 , 并且没有公布自己的姓名和金额 。
2018年 , 周慧珺捐献个人稿酬2500万成立书法艺术基金会 。 与一些人热衷于利用书法凹人设、追名利相比 , 这样的捐赠可谓石破天惊 。
书道“苦旅”
“我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 , 这是一条难行之路 , 何处是目的地 , 命里注定我必须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 。 ”周慧珺生前一直自比为书法艺术的苦行者 。
在有些人看来 , 周慧珺功成名就、何苦之有?然而 , 艺术家的灵魂淬炼 , 正在于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不断突破 , 所谓“文章千古事 , 得失寸心知” 。
周慧珺曾说:“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 , 限制着你 , 不是我不想变 , 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 , 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 。 你知道该变 , 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 , 突破不了……这种‘苦’将伴随终身 。 ”
在一次次的彷徨迷惑中 , 周慧珺产生了对传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 她认为 , 凡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 , 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开一代风气的 , 但独特鲜明的风格并不是可以迅速“创新”出来的 , “刻意的做作、摆弄翻出来的花样 , 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风格创新相去甚远 。 ”
周慧珺因而提出 , 回归传统 , 重温经典 , 应该成为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自然、朴素、刚健、清新 , 雅俗共赏 , 为大众所接受喜爱 , 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 。 这样的作品 , 才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 , 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
2021年年末 , 这个骤然寒冷的冬日里 , 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的周慧珺先生悄然离去了 。 朋友圈里掀起怀念的浪潮 , 人们感动于她对书法纯粹的热爱、对艺术无我的奉献 。
“您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的?您最想达到的理想的书法境界是什么?”据说 , 曾有人这样追问周慧珺 。
而周慧珺回答:“世上的事情本没有完美 。 书法正是因为没有完美 , 才充满了魅力 。 中国的书法艺术集宇宙之大成 , 静中寓动 , 犹如天空 , 看似湛蓝 , 它已经包含了所有的色彩 。 ”(孙丽萍)
【编辑:姜雨薇】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