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意栖居地辋川,他为此地写下20首诗,每一首都如同一幅画( 八 )


木末芙蓉花 , 山中发红萼 。
涧户寂无人 , 纷纷开且落 。
坞是山间谷地 。 辛夷是落叶乔木 , 先开花后长叶 , 早春著花 , 又名玉兰 。 辛夷花瓣形似莲花 , 有桃红、粉紫、粉白等色 。
一、二四句写花 , 第三句写环境 , 在幽静得连落花的声音都可隐约听见的环境中 , 托出辛夷花 。 诗人以芙蓉比辛夷 , 自然平淡 , 似不经意 。 细细品味 , 两者不仅因形似 , 在王维看来亦因芙蓉性情高雅而姿态优雅 , 正符合王维的美学情趣 。
|王维的诗意栖居地辋川,他为此地写下20首诗,每一首都如同一幅画
本文图片

诗中所写已非原始状态的辛夷 , 而是以诗人理想美的主观意象塑造出的新花 。 它既非辛夷 , 又非荷花;而是兼具辛夷体态与荷花品格之美的艺术形象 。 它是诗人以心灵感悟 , 亲情主宰 , 炼意取象的结晶 。
所以 , 辛夷又多么像诗人的体态和性格 。 第三句把环境写到静寂无人的程度 , 却并没有把它写得万籁俱寂 , 而是以静托动 。 发、开、落连用三个动词 , 五言绝中罕见 。 在敏锐地观察 , 细腻地体味的诗人看来 , 这三个动词不但把花发、花开、花落不同境界顺序分明的态势表示出来 , 也依稀体听到蕾绽、花开及纷纷飘落的声音 。
这是动静对比 , 再者是无人与有人对比 , 即无世俗之人与懂花的高人对比 。 只有诗人才是辛夷花情有独钟的知己 。 而这知己也和辛夷花一样我幸我夙 , 超凡脱俗 。
这正是王维追求的生活境界 , 这也是生命的最好姿态:既有沉寂 , 又有绽放;能够高标 , 也能够低落;生如夏花绚烂 , 死如秋叶静美 。 木芙蓉自开自落的自然属性 , 也是诗人顺应自然 , 归于虚静 , 静到极致的完美写照 。
|王维的诗意栖居地辋川,他为此地写下20首诗,每一首都如同一幅画
本文图片

辛夷坞的附近是一座漆园 , 这座园子栽满了漆树 , 当诗人王维的足迹来到这里时 , 一首名为《漆园》的诗歌也就应运而生了:
古人非傲吏 , 自阙经世务 。
偶寄一微官 , 婆娑数株树 。
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诗 。 此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 , 而是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 , 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
诗歌大意是说:庄子并不是傲吏 , 他之所以拒绝楚威王以相位相招 , 是因为自己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 。 庄子偶然做了个漆园吏 , 不过是借这里寄存形骸 , 其实如那“婆娑数株树” , 精神早已超脱了 。
|王维的诗意栖居地辋川,他为此地写下20首诗,每一首都如同一幅画
本文图片

在王维看来 , 庄子之所以不求仕进 , 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 。 这也是一种赞美 , 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 。 诗人是借古人以自喻 , 表白自己的隐居 , 也决无傲世之意 , 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 。
王维在后两句中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 这两句意思说 , 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 , 不过是安放自我、寄寓行迹的一种方式而已 。 在王维看来 , 这样也是很不错的 。
王维用在这里 , 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言树“婆娑” , 是以树喻人;言人“婆娑” , 是以树伴人 。 总之 , 做这么一个小官 , 与这么几棵树相伴 , 隐于斯 , 乐于斯 , 终于斯 , 夫复何求 。 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归隐辋川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
|王维的诗意栖居地辋川,他为此地写下20首诗,每一首都如同一幅画
本文图片

这首诗看似是希王维在评论庄子 , 其实是诗人借庄子自喻 。 诗人在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他追求辟世辞喧、恬淡隐逸的生活情趣 , 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人生态度 , 正是诗人心理的写照 。 另外 , 这首诗用典贴切 , 蕴藉有致 , 很有特色 , 且与诗人的人生感悟、环境经历融为一体 , 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 , 深蕴哲理 , 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