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沂蒙手艺人⑧张洪霞:一根红线牵三代 巧手编出中国结

开栏语: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沉下性子、静下心来,做着自己的手艺活,他们雕琢着时光,也雕琢着自己,他们精于一业娴于一技,被称为“手艺人”。他们并不被每个人看见,却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策划“沂蒙手艺人”,带您走近TA的“守艺”世界。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黄孟娜 李梅 临沂报道
今年12月13日,第六批临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张洪霞在列,成为第六批临沂市兰山区中国结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巧手#沂蒙手艺人⑧张洪霞:一根红线牵三代 巧手编出中国结
文章插图

一根红绳,就这么在张洪霞的巧手里三缠两绕,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一件结构匀称、美观的中国结就编结而成。张洪霞有一个柜子,专门用来盛放编织的中国结,柜子里这些寓意红红火火、吉庆喜乐、富贵丰收的作品都是她的宝贝。
“妈妈会啥,我会啥”
说到张洪霞的中国结编织技艺,就不得不提她的母亲邓桂花。邓桂花今年84岁,精神矍铄、身体健朗,编织中国结30多年,是第五批临沂市兰山区中国结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张洪霞的启蒙老师。
巧手#沂蒙手艺人⑧张洪霞:一根红线牵三代 巧手编出中国结
文章插图

邓桂花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小的时候,就跟随者妈妈和姐姐,从盘扣开始,一点点学习“结”的技艺,后来遇到编中国结的临沂市十大民间艺人刘素贞老师,二人住得近关系也要好,痴迷中国结的邓桂花就跟着刘素贞学习中国结编织技艺。很多和邓桂花一同学习的人,陆陆续续中断,但邓桂花一不为钱,二不为名,单纯因为喜欢就一直坚持下来了。从1990年到现在,30多年间,邓桂花手里的绳就没放下过。
“看着人家编织的玫瑰花、向日葵,喜欢得不得了,自己就研究人家怎么编的,学会了就把这些花融合到中国结上。”邓桂花说,她经常琢磨新花样,也从快手上学习别人的编制技巧。
巧手#沂蒙手艺人⑧张洪霞:一根红线牵三代 巧手编出中国结
文章插图

“妈妈会啥,我会啥。”张洪霞说,她从小就看邓桂花弄各种绳子,从最开始的盘扣到后来的中国结,张洪霞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耳濡目染中,她基因里爱动手的成分被激活,有事没事就爱玩绳子,后来邓桂花学了中国结编织技艺,张红霞也学了,成为五个兄弟姐妹中唯一继承邓桂花手艺的孩子。
巧手#沂蒙手艺人⑧张洪霞:一根红线牵三代 巧手编出中国结
文章插图

“有时候,很多小结凑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结,需要我们分工合作。”邓桂花说,现在,邓桂花、张洪霞娘俩经常在一块边聊天边编中国结,日子本平淡无奇,但因母女两个人一起编着中国结说说笑笑,而变的有滋有味。
“编结要心静,勿急躁”
“对中国结有一种热爱吧,寓意好。‘结’表示力量、和谐,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之美感,而结又与吉谐音,代表我们对美好的追求。”今年张洪霞50岁出头,从与中国结结缘,到手出精品,跨越了20多年。
巧手#沂蒙手艺人⑧张洪霞:一根红线牵三代 巧手编出中国结
文章插图

张洪霞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编织中国结很有讲究,不仅用线要得当,结子的线纹要平整,结形要匀称,还有结子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多用心,两者的大小、质地、颜色及形状都应该能够配合并相辅相成才好。同时,线的硬度要适中,如果太硬,不但在编结时操作不便,结形也不易把握; 如果太软,编出的结形不挺拔,轮廓不显著。别看张洪霞现在说的头头是道,但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熟练,经常不是这弄不好就是那弄得不合适,经历了反复练习后,才编织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