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晚会|流量退场,跨年晚会终成“鸡肋”( 三 )


该死的仪式感
相比起艺人的崛起、广告植入的困难和去流量化等政策 , 跨年晚会最大的敌人其实是那个莫须有的“仪式感” 。
广义上来说 , 仪式感就是花心思把日常的事情变成日常而产生的一种神圣感 。 它很个性化且难以营造 。
在最初的跨年晚会期间 , 无论是卫视还是商家都在竭力营造一种跨年夜的仪式感 , 让漂泊的游子们感受温暖 , 给被社会毒打了一年的“牛马”们带去惊喜 , 却仍然难逃成为BGM的命运 。
虽然传统农历春节的仪式感同样在降低 , 但因为背靠七天假期 , 对于高压工作下人们仍有不错的缓解释放功能 , 反观元旦假期 , 多出来的一天假虽然聊胜于无 , 但对于压力的释放和排解的功能微乎其微 。
其次 , 两年来反复的疫情和后疫情生活 , 打碎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模式 , 往年来在岁末的期待和对于来年的憧憬 , 都因为不可知的变化变得失去意义和价值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跨年的仪式感存在的价值继续降低了 。
更重要的是 , 晚会这个形式已经在各个平台充分证明了其的短板 , 由于欣赏艺术的高度个性化 , 打造全年龄段合家欢类型的一台晚会 , 已经不可能存在的事情了 。 短视频带来的新鲜刺激和感官冲击和快速满足感 , 让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不了晚会这个传统形式 , 即便是对某一个艺人或者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粘性的用户 , 也不愿意枯坐3-4个小时等待那一个节目 。
2019年被吹爆的B站跨年晚会 , 也在第二年迎来了“新秀墙” , 人们发现 , 晚会这个形式本事就很难在小众和主流之间兼顾 , 更无法平衡流量和数据 。
音乐在诸多艺术形式中又不是稀缺资源 , 在流媒体众多、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时代 , 音乐从单价到消费模式上来看均属于性价比极高的艺术资源 , 而现场的制作水平再高 , 也比不上录音棚的音质和效果 。
从各方面因素上来看 , 跨年晚会走向末路是必然的 , 从短期内看 , 晚会这个形式不会消失 , 是因为对于卫视来说 , 制作晚会是童子功 , 某些卫视可能无法制作高水平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 但是制作一台看上去还过得去的晚会 , 难度并不大 。
从目前来看 , 走垂直个性化的路线或许是一条出路 , 比如河南卫视的传统文化风格 , 在几次重要的节点都做到了四两拨千斤式的惊艳;再比如今年某视频平台联合笑果文化制作的《脱口秀跨年2021》 , 这样的跨年晚会虽然从制作费用和演出阵容上无法和大腕云集的拼盘音乐会相比 , 但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独特的辨析度 。 毕竟在海量的用户面前 , 吃透单一小众群体 , 也未见得会吃不饱 。
有朝一日 , 跨年晚会没有了 , 人们不必惋惜 , 因为必然是在那个重要的日子 , 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有更重要的人要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