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一艺精良可存身:清代官员、著名画家董邦达的人生际遇与传奇姻缘

pstrong作者:史遇春/strong社会是复杂的,环境是随时都在改变的。个人要在这世间立身,最实在、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还是自己精湛的技术艺能。这里,就来说一段清人的故事。这故事,是关于社会的,也是关于立身的;当然,这立身,与真才实学、技术艺能也有关系。本文出自清人况周颐《眉庐丛话》第一卷中的一节。欲说其事,先知其人。本文的主人公为董邦达。《清史稿》卷三百五·列传九十二有《董邦达传》。那么,就先依照《董邦达传》,对其人作一个简要的介绍。董邦达,生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卒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享寿71春秋。字孚存,浙江富阳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被选为拔贡生。经尚书励廷仪荐举,在户部七品小京官上行走。励廷仪(公元1669年~公元1732年),字令式,号南湖;直隶静海人,励杜讷之子;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己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清世宗雍正年间(公元1723~公元1735年)曾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谥文恭;任刑部尚书多年,后来其属下满官员侍郎海寿升任尚书,按清廷规定,应超居其上,但雍正帝为表示对汉官员的重视,命他行走在前;著有《双清阁诗稿》八卷;书法以王羲之的行书为基础,旁涉虞世南、褚遂良,点画遒美,笔势雄强,富于变化。所谓行走,按照清朝的制度,是指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清高宗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充任陕西乡试考官;后授右中允;升迁为侍读学士。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命入直南书房,擢升内阁学士,丁母忧,辞归。逾年,召诣京师,命按照梁诗正的旧例,入直,食俸禄。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补原官,迁侍郎;历职户、工、吏诸部。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迁左都御史,擢升工部尚书。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调礼部。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调还工部。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仍调还礼部。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4年),以老病乞请解任,皇上谕旨曰:“邦达年逾七十,衰病乞休,自合引年之例。惟邦达移家京师,不能即还里。礼部事不繁,给假安心调治,不必解任。”寻卒。赐祭葬,谥文恪。工山水,苍逸古厚。论者认为,三董相承,为画家正轨。所谓三董,即董源、董其昌与董邦达三大画家。长子董诰,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中探花,乾隆帝亲自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六十岁,已从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钦赐“紫禁城骑马”;直军机先后四十年;精书法,善绘画,晓军事;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终年七十九岁;死后六天,嘉庆帝亲临祭奠,所写哀诗中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之句,并亲自拨款建立“董公祠”。已述其人,详述其事。

【 董邦达$一艺精良可存身:清代官员、著名画家董邦达的人生际遇与传奇姻缘】
董邦达$一艺精良可存身:清代官员、著名画家董邦达的人生际遇与传奇姻缘
文章插图

话说,富阳董文恪公(邦达)年少时节,以贡生身份滞留京师。当日,董邦达寓居在武林会馆。“京师武林会馆在长巷二条胡同,创自前明。康熙六年重修,有碑记其事……其初闻为绸业公所……”(见清人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二《京师武林会馆》)。在武林会馆寓居一段时间之后,董邦达的旅资用尽了。因为没有钱可以缴纳餐饮费用,所以武林会馆的人,就觉得董邦达在这里混吃混喝,很是鄙视他。董邦达是读书人,有他的志气与清高在。因为接受不了武林会馆里那些人的冷眼冷脸,无法忍耐那些人的冷言冷语,于是,他就搬去外面的旅店暂住。旅店是做生意的,如果住客没有钱,当然也不会长久。在旅店没有住几天,因为无法偿还店资,董邦达也不被店家所容。所谓一分钱难道英雄好汉,当时的董邦达,穷窘寒迫,茫茫然,没有所归之处,真是凄惨啊!那时,有一年长的妇人,人称刘媪(汉高祖刘邦的妈妈,也称刘媪,一笑!)。据说,刘媪常常在人前夸口,说是自己擅长相面之术,善于鉴人,有识人之明。见过董邦达之后,刘媪对他的相貌很是惊奇。刘媪认为,从董邦达的相貌看,他肯定不是那长期贫贱的人,以后肯定会有腾达之日。于是,刘媪便将自己多余的屋子,暂时借给董邦达居住,让他将余屋作为自己的学馆,在其间攻书苦读。借住期间,刘媪对待董邦达也非常和善。在京师等待科举考试期间,董邦达日夜努力,认真学习,以图进取。那时,董邦达想着,通过自己的刻苦:一来呢,考取科名后,可以振奋自拔,人生有所进取;二来呢,能够及第上榜,也算是应了刘媪的鉴识与厚期,不辜负她老人家的一片和善。可是,期望与努力,并不是都可以如偿所愿。等到考试结束,皇榜一出,结果是,董邦达名落孙山,榜上无名。看到自己落第之后,董邦达又是气愤又是懊恼,他感觉到很是耻辱,觉得自己没脸再见刘媪。此时,董邦达在京师之中,再一次无处落身,茫茫然不知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