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辛弃疾被贬闲居江西,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描绘出了绝美的田园风光( 二 )


这首词从表面上来看 , 讲的全部都是作者本人在这次夜行途中的所见所闻 , 都是根据实际景象进行的描写 , 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
不过 , 当你仔细琢磨这首词的含义的时候 , 你就会发现 , 原来“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两句 , 依然体现出词人本身关心政治 , 忧国忧民的秉性 。
辛弃疾|辛弃疾被贬闲居江西,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描绘出了绝美的田园风光
本文图片

中年时的辛弃疾 , 事实上是一个大财主 , 他在上饶购买了大量的田地 , 并且又盖了上百间房屋 。 虽然他自号“稼轩” , 但是他并不依靠耕种维持自己那么大一家人的生活 。
那么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辛弃疾为什么还甘心“稻花香里说丰年”呢?这只能说是出于他关心黎民百姓的生活 , 关心江山安危的天性了 。
二、词中两个争议点
辛弃疾的这首词历来广受好评 , 因此它早就被选入基础教育课本里面 。 不过迄今为止 , 这首词中仍有“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 其中第一个问题 , 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 。
这两个问题出自这首词的开头两句 , 分别是:一、“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 , 到底是什么意思?二、“清风半夜鸣蝉”里的“蝉” , 到底会不会在晚上叫?
辛弃疾|辛弃疾被贬闲居江西,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描绘出了绝美的田园风光
本文图片

先说第一个问题 , 词中的“别枝”字 , 历来有三种解释:
“别枝”的第一种解释 , 是指“另外一枝” 。 这是最主流的一种解释 , 最早由俞伯平先生提出来的 。 他认为词中第一句的意思是说:明月惊飞了乌鸦 , 让它从一个枝头跳上了另一个枝头 。
“别枝”的第二种解释 , 就是“离别树枝” 。 明月惊动了乌鸦 , 让它与树枝“离别” , 朱光潜先生就是支持这个观点的 。
但是有人却认为 , 这首词的头两句其实是“对偶”句 。 如果把“别”解释成“另一枝” , 那么“别”就成了动词 , 无法与第二句中“半夜”的词性形成相对 。
“别枝”的第三种解释 , 就是“斜出的树枝” 。 1981年 , 社科院编写的《唐宋词典》 , 就是作此解释的 。 那么 , 三种答案到底哪个更正确呢?这就见仁见智了 。
辛弃疾|辛弃疾被贬闲居江西,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描绘出了绝美的田园风光
本文图片

第二个问题是 , 夏天晚上的1至3点 , 野外到底能不能听到蝉叫 。 这个问题曾经困惑过许多的人 。 不光是我们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知道 , 朱自清先生在写《荷塘月色》时也不清楚 。
因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曾经提到:“最热闹的 , 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 ”看起来 , 朱自清先生很像是受到了辛弃疾这首词的影响 , 才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
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问世以后 , 曾经有人写信给他指出:夏天的晚上是听不到蝉叫的 。 朱自清先生为此还找了很多昆虫学家询问 , 但是都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 。
直到后来 , 朱自清自己在晚上亲耳听到过两次蝉鸣 , 才确定了蝉是会在晚上叫的 。 可是蝉会在晚上20点后叫 , 并不代表它们会在凌晨1点至3点之间叫 。
辛弃疾|辛弃疾被贬闲居江西,写下一首千古名篇,描绘出了绝美的田园风光
本文图片

因此有人认为 , 辛弃疾在这里写“鸣蝉” , 并非写实 , 而是用蝉的叫声取代了田间的叫声 。 俞伯平先生把词的首句 , 与曹操《短歌行》“明月星稀 , 乌鹊南飞”并论 , 并不是偶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