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休谟的分析证明,人类的心灵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 三 )


科学可以主张对现象形成确定的知识,但是不再可以自高自大地主张对实在的全部形成确定的知识,这就使得康德能够将科学的决定论与宗教信仰和道德协调起来。因为科学不能合理地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宗教的真理同样也是有效的。康德因此认为,虽然人们不能知道上帝存在,但是必须相信他存在,以便使行为合乎道德。因此,信仰上帝在道德上和实践上是合理的,即使这个信仰不是可证明的。这是信仰问题而不是知识问题。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灭以及意志的自由的观念,不能用像牛顿所确立的认识自然规律那样的方式去认识它们。
康德#休谟的分析证明,人类的心灵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
文章插图

不过,如果上帝不存在,或者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或者如果人们的灵魂在死去的时候消灭了,那么人们就不能证明其履行自己责任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些观念因而是必须信以为真的。它们是要求道德存在所必需的。随着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发展,现代思想再也不能把宗教建立在宇宙论或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了,但是,它转而可以把宗教奠基在人类状况本身的结构里面——正是通过这种决定性的洞见,康德追随其前驱卢梭和路德的精神,规定了现代宗教思想的方向。
人类摆脱了外在的、客观的事物,以对生活作出宗教的回应。内在的、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客观的证明或者教条主义的信仰,才是宗教意义的真正基础。用康德的话来说,人可以从两种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方面去看待他自己——在科学上,把他自己看作是一种“现象”,服从自然规律;在道德上,把他自己看作是自在之物,即“本体”,可以认为(但是不可以知道)它是自由的、不死的、服从上帝的。
在这里,休谟和牛顿对康德哲学发展的影响遭到了卢梭的普遍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观念的抵抗,卢梭强调在宗教经验中情感超过理性,他的著作给康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康德来自其严格的虔敬派教徒的童年时代的道德责任感更深的根源。那种责任的内在经验,那种无私的伦理美德的冲动,让康德超越了现代思想关于世界图景其他方面令人气馁的局限,这一世界图景将可知的世界降格为表象以及机械的必然性的世界。康德因此而能够把宗教从科学的决定论中拯救出来,就像他把科学从极端的怀疑论中拯救出来一样。
康德#休谟的分析证明,人类的心灵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
文章插图

结语
但是,他的这些拯救所要付出的很高的代价就是将两者分离,将人类的知识局限在现象世界和主观确定性上面。显而易见,在康德的内心深处,他相信推动行星和恒星运动的规律最终与他在内心经验到的道德动机根本是协调一致的:“此两物也,充盈我心,历久弥新,敬畏赞美,常有增益:灿烂星空,在我之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