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虽被废止,却改变了不少人的姓氏
“凡文字之先必繁,其变也必简”——《新学伪经考》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只要谈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离不开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曲曲折折由繁到简的历史进程。《说文解字》里面记载了汉字的创始者仓颉,他是皇帝手下的一名史官,细致的观察天象和鸟兽之语后创造了我们如今所使用的汉字的最初形态,结束了原始社会结绳记事的历史,标志着中华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文章插图
现代人所使用的汉字,是先后经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流程而来的,到了接近现代的民国时期,人们所广泛使用的还是笔画复杂的繁体字,不方便记事,因此简化汉字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近现代的简化汉字经历了多个阶段,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提出要对汉字进行简化,特别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要求汉字简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35年,国民政府正式出台了有关简化汉字的文件《第一批简体字表》,可令人遗憾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简化汉字运动却因为政治因素戛然而止,文件颁布了不到一年就被强行废除了。
文章插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简化汉字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国家还专门为此成立了简化汉字委员会。经过多年的研究,委员会在1956年1月28日出版了第一批简化汉字的决议,由此开展了对繁体字的第一次简化运动。这场简化运动受到人民的拥护,开展非常顺利,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大部分简化汉字,基本都是通过当时那场简化运动简化而来的。
文章插图
后来,由于政治倾向的改变,来到了那个文化浩劫的特殊年代,如此这般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政府决定再次对汉字进行简化,打算彻底与之前的繁体字决裂。1977年12月20日,国家颁布了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意在第一次简化的基础之上,再次对汉字进行简化。不过,第二次汉字简化可就没有第一次如此顺利了。有一个成语叫做“适得其反”,第二次的汉字简化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各界名流的批评。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虽被废止,却改变了不少人的姓氏。
文章插图
在二次简化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被过度简化的汉字。比如“病”字,里面的“丙”字被直接删除,变成了“疒”;“街”字,我们从左往右将这个汉字分为三部分来看,经过过度简化之后,只留下了最后一部分“亍”;再比如“雄”,被改为了“厷”。这些都是关于字形的改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通过字音来进行简化的汉字。比如“芭、笆、耙”这三个字,为了图方便,二次简化的过程中,直接将它们改成了同音字“巴”;“胧、昽、眬”这三个字,也是按照同音的规则被简化为“龙”;“凋、碉、雕被简化成为“刁”。
文章插图
实际上,无论是上面按照字形的简化,还是按照字音的简化,都带来了与最初构想不相符的结果,这样简单直接的过度简化,反而给人们带来了不便。比如,字形方面,过度的斩去原字的“肢体”,反而让这些字成为不熟悉的生字;字音方面,一个同音字,混合了许多曾经的汉字,用法太多容易造成混淆。
- 潘涛$呼兰大侠真的存在吗解密80年代的呼兰悬案!
- 简体字|六七十年代的简体字印章
- 批判#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美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当时社会形态
- 土葬!在60年代“鬼火”很常见,为何如今却很少再看见呢?
- 字迹#60年代启功的下乡日记曝光,字迹不咋地,但却非常耐看,倍感亲切
- 孙过庭!怀素《自叙帖》三个“法”字,采用简化版的草法,细节上变化太大
- 上海|聚焦1940年代上海文学青年,音乐剧《粉丝来信》来了
- 书法艺术@现代草书简化版常用字帖,楷草双书对照,结体遒劲潇洒,格韵淳古
- 贤弟#(故事)“老马”和他的女朋友
- 中国青年@【青年范儿·名家说】龙平平读《觉醒年代》,这段话你一定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