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话剧《于无声处》、《血 , 总是热的》首演何处?《咱们工人有力量》《难忘今宵》《月亮走我也走》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从何而来?群众文艺从何而起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承担了怎样的重任 , 历经了怎样的变迁?
这些问题 , 翻开《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群众文艺卷(1978-2010)》都能找到答案 。 2021年12月30日 , 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馆65周年 , 也是新馆建成10周年 。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馆65周年座谈会暨《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群众文艺卷(1978-2010)》(以下简称《群文志》)发行仪式在市群艺馆举行 。 参与编纂的20多位专家、市群艺馆新老馆长、16个区文化馆馆长、市工人文化宫和中福会少年宫相关负责人 , 文旅局相关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 。
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文章图片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群众文艺卷(1978-2010)》
【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群文志》的发布 , 也是向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馆65周年献礼 。 会上 , 部分领导及专家发言谈了编纂的过程及体会 , 回顾了市群艺馆的建馆历程 , 展望了群文事业的未来 。
回首历史 ,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馆舍经历了多次搬迁 。 从1956年12月30日成立时的复兴中路526号 , 到黄浦路20号(现俄罗斯领事馆馆址) , 再到长乐路788号(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故居) , 到黄陂北路226号(现历史博物馆) , 再到复兴中路597号(现文化广场) 。 2010年 , 市群艺馆新馆馆舍落成 , 并于2011年5月正式建成面向市民开放 , 今天的馆舍 , 是在上海戏曲学校的原址上扩建改造而成 。
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文章图片

20世纪60年代 ,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旧址 , 黄浦路20号 。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功能定位 , 也随着馆的历史沿革与时俱进 。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培育群文团队、策划组织各类文化和节庆活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中心同时大力推动群众文艺创作 ,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 , 对全市区级文化馆进行业务指导;进入21世纪 , 为建成与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设施 , 市群艺馆调整定位 , 强化组织、指导、展示、培训、服务五大功能 , 发展成为全市群众文艺创作中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示范中心、信息服务和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群众文化团队服务和群众文化人才培训中心 , 在全市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文章图片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65年来 , 市群艺馆逐步由独立活动主体向面向社会、统筹各方、服务大众的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司令部”转变 , 向多元、开放、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格局转型 , 牵头打造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具有上海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 聚焦“传统文化”“社会公益”“艺术普及”及“本土特色”四大板块 , 坚持开放办馆 , 使市群艺馆成为“市民乐园” 。 市群艺馆的历史变迁都记录在当天发行的这本《群文志》中 。
上海的群众文化源远流长 , 始于民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 《群文志》的编纂历时9年 , 荟萃了1978-201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珍贵资料 。
“这一时期是上海群众文化起伏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 ”市群艺馆副馆长吴榕美介绍 , 当时群文人没有留存资料的意识 , 在机构不断的变迁和合并中 , 很多资料都遗失了 , 这给志书编纂造成很大困难 , “有的作品作者名字还在 , 但是导演和演员名字已经遗失了 。 有时候 , 为了确认一个人的名字 , 我们要打十几个电话 , 反复和上海市图书馆、各文广局档案室确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