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二 )


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文章图片

1978年 , 上海热处理厂工人、业余作者宗福先创作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 , 被文化部和全国总工会授予“戏剧舞台上的一声春雷奖” , 后被公认为是开启新时期现实主义戏剧大幕的剧作 。
负责调研的群艺馆工作人员全部是在本职工作之外用业余时间参与《群文志》编纂 , 两年来 , 几乎用上了所有周末、晚上和节假日 , “这部书饱含近百位参与者的心血 。 ”
在上海市方志办一次次指导和要求 , 市文旅局一次次的指导下 , 每一位编纂者都心怀敬意 , 以对历史尊重和负责的认真态度 , 反复查询和采集资料 , 对主线脉络进行反复讨论研究 , 对文本逐章逐句逐字进行修改 , 力求《群文志》全面、客观、翔实地反映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全貌 。 在编纂团队辛勤努力的工作 , 各方通力支持下 , 《群文志》终于得以面世 。
上海|上海《群文志》发布,再现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文章图片

2006年 , 上海青浦田山歌赴央视录制《民歌中国》节目 。
《群文志》正文计92万余字 , 版面文字140多万字 , 包括197张彩图 , 105张插图 , 86张表格 。 篇章内容包括:序、凡例、概述、目录、大事记、机构与场馆、组织、创作、活动、研究与普及、事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物、专记、编后记、附录、附表等 。
本卷志书作为独特而重要的史料 , 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这一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全貌 , 再现了群众文化发展脉络 , 展现了几代群文人的奋斗历程 。
在编纂资料过程中 , 上海群文人也再一次梳理了自己的“来路” 。 “上海的广场文化在全国是很早出现且很有名的 , 一些群众艺术团队起源很早 , 口琴会、国乐团、昆曲社等等 , 都是从民国时期大学里产生的 , 现在这些社团也慢慢走到了群众当中 。 ”吴榕美说 , 志书记载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 很多地方留下来的县志都是研究该地历史的重要资料 ,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 这也是群艺馆下大力气编纂《群文志》的原因 。
回看《群文志》 , 其中可以看到在政府支持下 , 群众文艺一路发展壮大的过程 。 也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在不断发生变化 , 每一个时代的人 , 对文化的热爱不变 , 但兴趣点却非常不同 。 “1950年代 , 文化馆主要在做识字班 , 普及扫盲;1980年代改革开放 , 文学非常流行 , 诗歌和文学也是群众文艺的主流;1980年代之后 , 港台音乐涌入 , 群艺馆也吸收这些音乐 , 做了一些轻音乐流行音乐方面的探索;到了新世纪 , 奥运世博举行 , 我们对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和广泛 。 ”吴榕美认为 , 《群文志》编纂最大的意义 , 就是记录了市民对文化需求的变化发展 , 这对未来群文工作 ,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