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乱糟糟的房子

人都是会变老的 , 作家也不例外 。 渐入老境的他们多少有点尴尬 , 不仅要留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 还要遭遇“廉颇老矣 , 尚能饭否”的质疑 。 在这方面 , 朱利安·巴恩斯应该感到庆幸 。 年过七旬的他似乎并未感受到时光匆匆而过的急迫 , 仍然一如既往地创作爱情小说 。 这就是《唯一的故事》 。 小说开篇即是回忆 。 69岁的保罗追忆前事 , 想起半个世纪前的一段情感经历 。
彼时 , 他很年轻 , 对世事所知不多 , 于是遵照父母的安排 , 来到伦敦郊区 。 这里是市郊股票经纪人的聚居地 , 方圆数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独栋房子 , “有半木结构的 , 有瓦顶的 。 随处可见女贞、月桂和山毛榉的树篱 。 路上除了排水口 , 还没画上不许停车的黄线和业主车位的白线” 。 很快 , 保罗顺利地加入了当地的网球俱乐部 , 与年长的苏珊·麦克劳德夫人成了搭档 。
不久后 , 他第一次去苏珊家拜访 。 尽管保留着诸多老一辈遗传下来的陈旧摆设 , 这座房子整体上还是时髦的 。 “一盏盏灯泛着黄色羊皮纸色调” , 不经意地透着一种“有意为之的漫不经心” 。 但细细看来 , 就不那么体面了 。 “我瞧见玄关处躺着一个包 , 里面插着几根高尔夫球杆 , 餐桌上尚有几个玻璃杯待清洗 , 可能是午餐用过的 , 抑或是昨天晚餐的也说不准 。 ”
面对此景此情 , 保罗惊呆了 。 中产阶层一贯恪守的社会节操教会他一个道理:只有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 才是唯一的待客之道 。 眼前这一幕 , 除了责备女主人太过疏懒 , 大约也没有其他办法 。 于是 , 在找不到更多话题的情况下 , 保罗只能称赞苏珊家的园丁很勤快 , 却不知道那位身强力壮的“园丁”就是苏珊的丈夫 。
这里不难看出巴恩斯的嘲讽 。 毕竟 , 误会的产生并非偶然 , 而是太过相信自己的眼睛 。 他提醒我们 , 万事万物都是不确定的 。 眼前所见与道听途说 , 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 所谓“旁观者清 , 当局者迷” , 到最后往往会陷入“旁观者不清 , 当局者更迷”的困局 。 比如爱情 。 我们常常自以为读懂了爱情 ,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个人 , 其实不然 。 具体到苏珊 , 随着交往的深入 , 保罗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
显然 , 苏珊的问题不是太过疏懒 , 不愿意承担中产阶层主妇的职责 , 而是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 , 遇到了不合适的人 。 久而久之 , 那座乱糟糟的房子就成了她内心的代言——越是急着想要逃出去 , 越是无法轻易逃离 , 最后只能听之任之 。 而保罗呢 , 他还是太年轻了 。 就算拥有了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 , 也未必能够洞悉人世的复杂 。 甚至 , 他天真地认为 , 爱就是诺亚方舟 , 能够在危难之时解救世间所有受困于生活的人 , 包括苏珊 。
【前事|乱糟糟的房子】说到底 , 这不过是保罗的一厢情愿 。 就像巴恩斯所说 , 爱情是废弃的船坞 , “里面停了一艘老旧的双人舟 , 舟底有个洞 , 桨也丢了一支” , 既经不起风吹雨打 , 更载不动许多愁 。 无数次 , 苏珊在出走—回家—再出走的路上左右摇摆 , 最终还是失败了 。 因此 , 就算有了真爱的加持 , 她还是走不出那片幽深的树篱 , 以及那座乱糟糟的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