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谋圣”张良: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个让一代君王都自愧不如的“子房”,就是位于汉初三杰之一的“谋圣”张良。
他在刘邦称帝过程中,凭借无双智谋,多次挽狂澜于既倒,功劳显赫。
后来,当刘邦因猜忌诛杀多位有功之臣时,张良又能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孔子曾言:“从心所欲不逾矩”。
纵观张良的一生,他既跟随自己的内心做事,又没有因为逾越规矩而给自己招致祸患,做人做事也总是能收放自如。
正所谓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人生只有把“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收获真正的安稳与丰盈。
刘邦$“谋圣”张良: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文章插图
做事遵尺度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他的祖辈曾有五人先后担任韩国国相,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这让他对韩国有着比常人更加强烈的感情。
后来韩国不幸被秦国所灭,张良便对秦国恨之入骨。
弟弟去世后,孑然一身的张良,决意将全部家财都投入到反秦的事业当中。
他到东方拜见沧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打算在秦始皇东巡时将其刺杀。
可惜秦始皇早有防备,行刺当天,刺客根本分不清哪个才是秦始皇的马车,秦始皇得以幸免于难。
耗尽心血的谋划,居然以失败告终,自己还成为了通缉要犯,这件事让张良的内心无比愤恨。
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趁着满腔热血,立即投入下一次的刺杀,相反地,张良冷静地选择蛰伏下来,提升自己,以待时机。
刘邦$“谋圣”张良: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文章插图
进一步鱼死网破,退一步海阔天空。
也正是因为张良没有逞莽夫之勇刺杀,去做不切实际的事情,保存了实力,才让他有了“圯上受书”的机会,获得了《太公兵法》,得以成为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后来,张良凭借自身的谋略之才,成为了刘邦最为倚仗的谋臣之一,通过辅佐刘邦,借用刘邦的力量实现了亡秦的愿望。
有人说古博浪沙张良刺秦体现的是张良不畏强秦的勇敢,可我认为它还体现了张良做事有度的一面。
世事不可尽遵于己意。
当事与愿违,自身的愤懑难以平息,张良却能按照自身的实力合理地规划自己,不逞莽夫之勇。
这是因为一切在他的心中早有了尺度,他懂得遵照尺度行事,所以才能够在事情偏离轨道时,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利弊。
心有尺度的人,便不会偏离人生轨道。做事遵循尺度的人,便不会做不切实际的事情。
刘邦$“谋圣”张良: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文章插图
说话有分寸
刘邦攻打进咸阳城后,看到奢华的宝物、貌美的宫女,便想留在秦宫中享用。
这时,武将樊哙冒死谏言,直接斥责刘邦“要做富家翁”。
正在兴头上的刘邦听后十分不悦,根本不予理睬。
后来,张良随后向刘邦谏言,刘邦却欣然采纳,彻底改变了态度,立即下令封存秦宫的宝物,并整治军队 ,等待项羽等路起义军来会和。
同样内容的谏言,之所以张良能够成功,得益于他谏言时对分寸的把控。
张良谏言时语气平和,却软中有硬,采用紧打慢唱的方法,十分注重说话的分寸。
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的字眼,用温和地方式刺进了刘邦的内心深处,让刘邦警醒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听从了张良的意见。
刘邦$“谋圣”张良: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文章插图
韩非子曾说:
凡是谏言的困难,难在了解对方的心理,从而用适当的方式令他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