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对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孕育出了文艺界的一批翘楚。
因为成就斐然,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四人被尊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他们卓越人生的结局是一样的,但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在他们中间,文徵明天分最低,成就却是极高。
他自幼愚笨,没有唐伯虎的聪慧绝世,没有祝枝山的天资聪颖,没有徐祯卿的诗才逼人。
就是这样一位毫无天才禀赋的泛泛之辈,却靠着抱朴守拙的智慧在诗、文、书、画方面无不擅长,成为吴中地区的精神领袖和世人心中的完美偶像。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文章插图
书山有路勤为径
1470年,文徵明出生于江南苏州府的一户官宦世家,宗族书香渊远,父亲文林也是喜文爱墨之人。
文徵明开蒙极晚,长至八九岁仍吐字不清,周围的人都感叹他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好在父亲文林始终相信儿子“他日必有所成”,一直给予耐心鼓励,并在辗转各地任职时带上他,他也因此拓宽了视野。
归还苏州后,文徵明进了学塾读书。如其父亲所料,他很快就脱颖而出,不仅口齿清晰,还过目成诵,一时间惊煞众人。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文章插图
后来,他参加年末岁试,文章写得很好,但因为字写得太差而被学政评为三等。于是乎,文徵明开始发奋研习书法。
每日晨起后,他便开始临写《千字文》,至少要写满十页后才去读书、作画、会友。
他不急不躁,沉心静气地写着,练着,悟着,且一干就是十年。
自然,这种学习方法近乎于痴愚拙狂,常常引来旁人的不解和嘲笑。
但他置若罔闻,仍一如既往地练习着。
在这过程中,他曾固守前人的法度,有意临摹苏轼的字,书法老师李应祯发现后立即斥责他:“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一味地尾随他人,就算学成王羲之,也不过尔尔。
他记下老师的逆耳忠言,不再盲从于任何人,而是潜心学习黄庭坚、赵孟頫、王羲之等多位书法大家的写法,最后兼善诸体,师古而不拘泥于古,既得其妙,又推陈出新,有了独特的自家风貌。
也正因为此,他最终得以跻身于书法成就闪耀的“吴门三家”之列,晚年时又臻于人书俱老之境界。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文章插图
韩愈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为一名求学问道之人,只要不懈努力,就能获益匪浅。
【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文徵明还在父亲的引荐下跟沈周学绘画,跟吴宽学文法。
无论是学习哪一类,天资并不聪慧的他都有着一往无前的韧劲儿,日日精进,年年如一,最终蜕变成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文章插图
守正固本品自高
对于文徵明出神入化、清气拂颊的作品,有人评价道,“衡山太史书画瓣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味,别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事实上,作品与人品一脉相承,文徵明清雅端方的作品也源自于他正直高尚的人品。
1498年,文林出任温州永嘉县令。他一向清明廉洁,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但好景不长,他一年后就病故了。
按照惯例,当地府县官吏和地方缙绅都随了丧礼,可文徵明坚辞不受,这般做法引来官民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