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二 )


直到他返回苏州后,仍然有人写信劝告他收下这笔丧礼,可是他心意已决,不容半点更改。
实在没有办法,温州人用这笔钱修了一座却金亭,以此纪念文林的高风亮节。
而因为曾受到清正廉洁的父亲的熏陶和儒家淡泊明志思想的影响,文徵明不但拒绝了利,也拒绝了名。
时任宁王的朱宸濠一直心怀篡夺王位的阴谋,为了拉拢人才,他派人携带重金聘请文徵明。
文徵明推说重病在身,所以不肯拜见,不收聘礼,不回辞信。其实,他在科举路上屡试屡败,面对这天降的福运,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他宁愿在明灭残灯下埋头苦读,凭真本事去应考。
他宁愿在盈尺墨画中怡情遣兴,也不愿染于污棹。
所以,于他,再多的劝,都无济于事。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文章插图
若干年后,文徵明从京城辞官返吴后,他不问世事,不慕繁华,开始以翰墨为乐。
因为文徵明的成就渐佳和地位日显,前来求取诗文书画的人越来越多。
倘是普通人提出请求,圆融温和的文徵明都会欣然接受。但若是宗室藩王、中贵官宦、外夷诸国,他绝对不肯答应。
即便在内阁首辅严嵩78岁生日时,为了请文徵明做祝寿诗,温州知府亲自登门,却还是吃了闭门羹。
他一生持重,固守着自己的原则,在唾手可得的名利面前也端谨异常,从不顺服。
《老子》中讲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行走于世,人应该保守本真,不囿于物欲,不累于世俗。
对于文徵明来说,时光雕琢他经年,风霜冷冽他眉目,他的朴拙之气已变成一种内涵,化作一种风骨。
品行高洁的他不仅创造了典雅整饬的惊世之作,也促成了刚方贞介的千古佳话。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文章插图
不为老去入樊笼
唐代诗人许棠有诗云,“眠云机尚在,未忍负初心。”
心有所念的人,不会为了贪图享乐而混沌度日,哪怕是道阻且长,也会逐心而行。
文徵明就是这样的人。
在漫长的二十八年中,文徵明共参加了九次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
但是多年勤勉于习书作画,他的名望已隆。经人推荐后,他到北京为官,担任翰林院待诏一职。
在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官场,生性耿直的文徵明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是他人荐举,所以他在翰林院里备受排挤。加之可以仰仗的人接连离开了京城,他更加孤立无援。
即使如此,一些官员向文徵明讨要字画,他不假思索地严词拒绝。
晚将白首的他不愿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用自己的能力换取旁人卑微的接纳。
曾仰望小半生的宦海生涯到底是不适合自己,他在三年后果断选择了辞官。
他厌倦了纷繁迷乱的尔虞我诈,一心想回到心心念念的诗意苏州,回到性灵悠游的书画天地,做回从前的自在快活人。
得知消息的一些朋友劝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地位,可他丝毫不为所动。
三十年来麋鹿踪的洒脱之人,若为老去入樊笼,岂不悲哉?
再三请辞后终于获批,他历尽艰辛,圆了自己的回乡梦。
一番安顿后,他又开始了酒散风生棋局、诗成月在梧桐的平淡生活。
一番心迹也被展露在笔下,他的画里有老树擎天立、古藤依壁攀的幽境,他的诗里有兰蕙次第开、推窗蝶飞来的雅致。
文徵明&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文章插图
世事难料,很多人在欲望之海中沉浮、迷失,而文徵明看透了是是非非,一心扑在作诗行文中,用笔抒发内心的情怀,展现生命的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