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给知府算算明细账,看三年下来是否真有十万雪花银?

近来写过很多关于清代官员抄家的文章,整体阅读量也不错,这表明读者朋友对清代官员收入很感兴趣。御史借题发挥,再来说一下清代一个知府一年的收支情况。
两江总督$给知府算算明细账,看三年下来是否真有十万雪花银?
文章插图
谈到清代知府收入这个话题,最形象的说法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一个清廉的知府,一任三年下来就有十万两白银的进账。如果是这样,那么知府岁入就有33300两有余,刨去零头不计,至少也得有三万两进账了,而且还是纯收入。
那么事实情况是否如此呢?这里就以乾隆时期的淮安府知府陶易为例,来算一算明细账。为何要选陶易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清官,在淮安知府任上给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符合“清知府”这个基本条件。
陶易是举人出身,是从知县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最终官至布政使。乾隆三十八年,陶易从直隶平定州知州升任淮安知府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两江总督$给知府算算明细账,看三年下来是否真有十万雪花银?
文章插图
按照官场惯例,新官上任(知县、知州、知府一类的地方正印官)先要到督抚衙门报到拿到上任证明,然后还要到布政使、按察使衙门拜见上司。这个过程虽然都是形式,但中间却少不了孝敬。
淮安府这个地方比较特殊,顶头上司除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外,还有常驻淮安的漕运总督,尽管漕运总督是专职总督不涉及地方行政,但毕竟官品高,少不了也要孝敬。
陶易还没有拿到淮安知府的官印,就要先孝敬两件总督800两,江苏巡抚、漕运总督各600两,布政使400两,按察使300两,这还不包括各种门包以及请客吃饭的开销,光是这笔开支就有2700两。
陶易到任后,照例也要接受下属的孝敬。清代淮安府下属山阳、清河、盐城、阜宁、安东、桃园六县,六个知县各300两孝敬,共1800两,一来一去陶易还要自掏腰包900两。这个数字不算多,基本还在承受的范围之内。
两江总督$给知府算算明细账,看三年下来是否真有十万雪花银?
文章插图
有人或许会问,御史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这些具体的数字八成是编出来的吧。这真不是瞎编,清代官场上对各种“孝敬”都是有具体数字作为参考的,富裕的省份孝敬得多,穷的省份孝敬得少。
换言之,一个知府给总督、巡抚送多少见面礼,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只能多不能少,否则就会被视为破坏游戏规则,是要穿小鞋的。这里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官场现形记》中说,一个叫瞿耐庵的候补官员千方百计谋得了湖北兴国州知州的实缺,走马上任,但他上任交接时因为得罪了前任的账房师爷,师爷为了报复他假造了一本秘密账本,他按照这个假账本上的数字给上司送礼,结果不到一年就被参劾革职了。
按照官场旧例,陶易上任时,前任知府会将一本“暗账”交接给他,上面详细记载着知府送给上司以及下属孝敬的具体数字。
两江总督$给知府算算明细账,看三年下来是否真有十万雪花银?
文章插图
那么作为淮安知府,陶易正常情况下,每年要拜会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一次,这种拜会属于正常公务汇报。但也要送礼,具体是:两江总督总督1000两,漕运总督900两,巡抚800两,布政使700两,按察使600两,合计4000两。
此外清代官场上又有“三节两寿”的规定,即端午、中秋、年节以及上司和夫人生日。这些礼金也有具体数字:两位总督各600两,巡抚500两,布政使400两,按察使300两,三节两寿加起来则共计120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