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张祖道:有社会学自觉的摄影家( 三 )


调查|张祖道:有社会学自觉的摄影家
文章图片

费孝通第二次到江村调查(1957年)
张祖道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拍摄的照片 , 是江村图像志里最接近1936年开弦弓村原始景象的留影 , 与费孝通撰写的调查报告内容天然合璧 , 十分恰当地传达了他对江村经济研究的思考和观察视角 。 调查结束后 , 费孝通为《新观察》撰写了《重访江村》(其一)、(其二)两篇文章 , 分别发表在1957年6月11、12两期刊物上 , 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
调查|张祖道:有社会学自觉的摄影家
文章图片

周金发老太用废蚕丝捻棉线(1957年)
然而遗憾的是 , 一场“反右”斗争突如其来 , 费孝通被错划为“大右派” , 《重访江村》的系列文章就此夭折 , 他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也被迫停止 。 直到1981年10月 , 费孝通又重启被中断24年的“江村考察” 。 他迅速写下了著名的《三访江村》 , 将其作为在1981年度英国皇家学会“赫胥黎纪念奖”颁奖仪式上的获奖演讲词 。 文中一语道出“三访江村”的意义:“用开弦弓村作为一个观察中国农村变化的小窗口 , 有一个好处 , 就是我们有近五十年的比较资料 。 ”而他倚重的“比较资料”中 , 张祖道1957年拍摄的那些照片无疑是最直观的影像物证 。
此后费孝通明确要将江村当做长期进行农村调查的基地 , 不断研究它的变化与发展 。 1982年1月 , 费孝通四访江村 , 张祖道在二十五年后第二次跟随老师重回故地 。 费孝通语重心长地对同肖“戌狗”的张祖道说:“我已是70出头的人了 , 口袋里只有10块钱 , 也就是我只能再工作10年” , “你比我小一轮 , 你数数你的口袋 , 不是只剩下22块钱了么?好好地花 , 别浪费了 。 ”此时刚满60岁的张祖道听到老师的教导 , “头皮一紧 , 心里涌出一股紧迫感” 。
费孝通在1957年就发现 ,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江南农村 , 仅仅依靠土地制度改革 , “平均地权”“以粮为纲”显然不能解决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 , 那时他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副业和工业“富民”主张 。 这一次重访 , 张祖道看到了江村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发生的实质性变化 , 正是费孝通当年所希望达到的愿景 。 于是在他的镜头中 , 出现了集体发展蚕桑 , 家庭养羊、养兔 , 多种经营的欣欣向荣;出现了小型缫丝厂、丝织厂等乡镇企业的雏形 。 最可喜的是 , 农民在“农田、副业、工资”三方面都有了收入 , 生活改善 , 有了会心的笑脸 。
再后来的1994年10月 , 张祖道第三次随老师访问江村时 , 开弦弓的缫丝厂已经扩建为现代化的企业 。 再再后来的1996年9月和1999年10月 , 他又随老师第四、五次访问江村 。 那时 , 费孝通已经20余次访问江村 , 他当年口袋里的“10块钱”早已花光 。 但正是在这种无私的“透支”中间 , 费孝通完成了“乡村调查、小城镇研究、贫困地区踏访、社会学重建”等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人类社会学工程 , 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提供了依据 ,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张祖道拍摄的纪实照片 。
2021年2月25日 , 中国向全世界宣布:“经过八年持续奋斗 , 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贫困县全部摘帽 。 ”在这一人类“反贫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实践中 , 谁能说没有费孝通和张祖道进行“江村调查”作出的贡献?毫无疑问 , 江村是让张祖道在视觉人类学领域扬名立万的“福地” ,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 我们必须要说:江村幸有张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