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聊聊苏轼的人生标签( 五 )


东坡肘子 , 不仅是眉州特产 , 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其实东坡肘子虽然以“东坡”命名 , 但却着实属于美丽的误会 。 苏轼一生可谓颠沛流离 ,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奔波 , 他也得以涉足大江南北 。 相传 , 苏轼曾在江西永修一代逗留 。 永修属于江西九江 。 他在永修游玩期间 , 治好了一个农夫儿子的病 。 为感谢苏轼 , 这位农夫就特意留他在家里吃饭 。 农夫在煮猪肘子 , 苏轼闻到香味就忍不住吟诵道“禾草珍珠透心香” 。 农夫一听 , 还以为苏轼在教他怎么煮肉呢 , 于是他就将系肘子的稻草也放进了锅里 , 与肉一起煮 。 结果煮出来的肘子是又香又烂 。 后人就将此种肉成为“东坡肘子” 。
如果说东坡肘子是个美丽的误会 , 那东坡肉的发明权却实打实的属于苏轼本人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 东坡肉就是苏轼寓居黄州时发明的 。 在宋代人们比较喜欢吃羊肉 , 而对于猪肉却不是很感兴趣 。 可能是宋代人都有钱吧 。 总之在当时 , 猪肉不仅便宜 , 还没人愿意吃 。 苏轼自己都说“富者不肯吃 , 贫者不解煮” 。 苏轼刚到黄州之时 , 那是身心俱疲 , 而且还穷困潦倒 。 他们一家人挤在一座破庙里 , 吃饭都成问题 , 更不会再挑剔了 。 于是廉价的猪肉就成了苏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 猪肉就这么被苏轼解锁 , 以至于后来渐渐的取代了羊肉 , 成为人们日常食肉种类的首选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苏轼吃猪肉的示范效应 , 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 但当时苏轼煮的猪肉 , 也是只放一些盐巴 , 应该不会太有味 , 但是煮肉的是苏轼 , 那就不一样了 。 连苏轼这样的大人物都吃 , 你还不吃?就这么着“东坡肉”不胫而走 , 享誉南北 。
不过发明东坡肉的时候 , 苏轼可能还不叫“苏东坡” , “东坡肉”这个名字应该是后人取的 。 为什么这么说呢?刚到黄州时 , 苏轼相当郁闷 。 等在黄州住下一段时间 , 在参寥子等朋友的帮助下 , 苏轼忽然觉得黄州也不错 , 也渐渐的喜欢上了黄州 。 他租了一块地 。 在这块地里 , 他种稻米 , 种蔬菜 , 生活不仅安顿了下来 , 还渐有起色 , 苏轼也迎来了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作品皆诞生于黄州 。 苏轼与黄州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 。 他租的那块地 , 刚好位于东边的河坡上 , 白居易有诗云“东坡春向暮 , 树木今何如” , 于是苏轼就给自己取了个号 , 就是“东坡” 。 所有呢 , 究竟是先有“东坡肉”还是先有“东坡”着实不好说 。
八、医药
苏轼还是位很有成就的医学家 。 天才就是天才 , 学什么成什么 。 苏轼一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 , 我们所知道的有眉山(四川) , 凤翔(陕西) , 开封(河南) , 杭州(浙江) , 密州(山东) , 徐州(江苏)、黄州(湖北) , 南京(江苏)、惠州(广东) , 儋州(海南) , 等等 。 苏轼每到一处 , 都亲自查民风民情民苦 , 并且注意收集各种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子 。 古代的秀才本身就是半个郎中 , 苏轼本人又熟读本草 , 熟悉药性 , 他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 悬壶济世 。 为方便百姓 , 他编了一本书 , 称之为《苏学士方》 。 这本书与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良方》合称为《苏沈良方》 , 流传甚广 , 而且有些方子 , 还是经典 , 现在还在用 , 如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
苏轼养生之道颇为钻研 , 非常善于食疗 。 相传他每天基本上都是五更起床 , 梳头百遍;睡觉前都要泡脚 , 而且还特讲究 , 是用冷热水交替泡脚 。 他主张吃饭时不要吃太多 , 要少吃多餐 , 要细嚼慢咽 。 他还写了一本书 , 叫《坡杂记》 , 其中记载了很多养生和食疗的知识 。 比如芡实 , 比如地黄 , 对其功效 , 苏轼都甚为精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