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写着“中国”

【光明书话】
作者:王云杉(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学者赵运涛的《符号里的中国》,是一部在古代文学的学科范畴中,运用“符号学”等文化研究范式写成的新作。
该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做了细致的考辨。
在此书中,作者借助中、西不同的学术研究方法,以种类繁多的文献典籍为考察对象,呈现出一个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艺术世界。
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写着“中国”
文章插图

仰韶文化时期的鹳鱼石斧图彩虹缸
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写着“中国”
文章插图

《符号里的中国》赵运涛 著 中华书局
阅读此书可发现,赵运涛在著书的过程中,不仅沿用了文献考据、文史互证、文本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方法,而且借助了西方学界的理论资源,以“中西结合”的治学方式,重返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场。作者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本土的文学和文化,但是并不排斥西方的学术研究范式。在自序部分,作者引述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即“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在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研读中国本土的“符号”,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除了卡西尔之外,赵运涛的学术方法还受到了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罗兰·巴特所著的《神话修辞术》一书,通过考察西方社会的体育运动、生活用品、文化传媒等“符号”,发现被人忽视的文化形态。
受到这一启示,《符号里的中国》同样以“符号”为理论视野,考察中国文化——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提取出一系列重要的符号,对它们进行细致研究,以便展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日常生活、思维观念、审美趣味。比如,“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葫芦”在民间信仰中承载的丰富寓意、“土地”和“城隍”在民间社会的真实形象、“门神”与古代社会的巫术思维、“魁星”和“文曲星”与科举文化的关系,等等。通过文学与天文、地理、民俗、社会、语言等历史资料的相互阐发,赵运涛带领我们重新进入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纵观全书,作者把“文史互证”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文史互证”属于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历史与文学的相互阐释,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例如,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对白居易《长恨歌》的评价,体现了“文史互证”批评方法的价值立场和实践过程。诸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一句,陈寅恪根据已有的材料,发现其中有趣的历史细节,即:“温泉之浴,其旨在治疗治病,除寒祛风。非若今世习俗,以为消夏逭暑(避暑)之用者也。”在历史的语境中,洗浴的日常生活功能已经发生巨大转变。由此,陈寅恪又追溯了古代洗浴文化的历史源流,认为:“温泉疗疾之风气,本盛行于北朝贵族间。唐世温泉宫之建置,不过承袭北朝习俗之一而已。”正因为古人“泡温泉”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除寒祛湿”,唐玄宗恩赐杨贵妃洗浴的时间,必定在于冬季或者较为严寒的初春时节。因此,陈寅恪推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诗句中,皇帝与贵妃的“七夕誓言”,当为诗人杜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