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折叠城市,折不断乡愁

《成都老街记忆》
□ 姚锡伦/成都时代出版社
翻开《成都老街记忆》 , 脑子里蹦出一个书名《北京折叠》——前几年获得国际大奖的一本科幻小说 , 火过一阵子 。 姚老笔下的成都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模样 , 当然并不科幻 , 但是回望过去满眼尘埃 , 那样的市井已经被时光迅速折叠和尘封 , 看一眼 , 如梦似幻 。
人一辈子容易记住的时光是童年和青少年 , 想告诉后人一些“有意义”的城市史 , 生于1944年的作者大概可以写解放军进城、合作化这样一些宏大叙事;如果他有兴趣问问上辈人 , 还可以追忆一下日机大轰炸、抗战时期的内迁等等 。 但这本书里只有一些寻常巷陌、贩夫走卒 , 以及这些人物在时空中留下的市井烟火 。 我以为这更为原生地映射了一个老人的精神世界:人生大事 , 无非穿衣吃饭;回望一生 , 不外一些日子 。
老街是构成这些日子的空间载体 。 与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重在考据不同 , 这里的街巷是以作者的亲历为纲来编织的 , 把“我”摆进去 , 历史便有了温度 。 对一个孩子来说 , 口腹之欲是记忆的中心 , 于是串起了半边桥、祠堂街、长顺街、东城根街一系列老字号小吃、饭馆 , 痣胡子怎样捏出一两十个的小笼包子 , 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如何讲究原料和火候 。 一个平民的孩子小小年纪走街串巷提篮叫卖 , 一路吆喝穿过君平街、小南街、长顺街 , 他记住了长顺街上的茶馆:和记、竹园、儒林、枕流、长顺 。 儿时的市井生活 , 是跟毛头儿、蜞蚂儿、狗儿们玩耍 , 家里来了客人去隔壁子伯伯、姆姆家“打挤”;儿时的文化生活 , 有少城公园、四川电影院、四川剧场、成都图书馆 , 有祠堂街的书店 。
中国城市的急剧扩张始于经济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 , 四十年沧桑 , 亲历者莫不有隔世之叹 。 把折叠的“成都老街记忆”铺开来 , 可以给这座崭新而又古老的城市注入一缕乡愁 。
【记忆|折叠城市,折不断乡愁】(文/龚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