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诗经》之谜终于破解!《周南召南》的来源与唯一性的历史地理( 二 )


《史记周本纪》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仅明确记载了成王时期周公、召公东伐淮夷来到过淮河涂山地区,而且经过数年的周公东征淮夷成功后,西周“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成为西周建全礼乐制度、建立西周新制度的基础,实现了西周贵族阶级与淮夷人民和睦相处。如果不是周公、召公发扬光大了淮夷的“南”音,成为西周《诗经》国风“周南”、“召南”的起始,提高了淮夷地区的文化地位,提高了淮夷人民的社会地位,周公与召公又如何能实现“民和睦,颂声兴”的西周社会繁荣的“成康之治”?
西周&《诗经》之谜终于破解!《周南召南》的来源与唯一性的历史地理
文章插图

因此,《诗经周南》与《诗经召南》来自于淮河涂山地区的“南”音,来自于周公召公对淮夷文化的尊重与推崇,而成《诗经》“周南”、“召南”,是一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历史事实。我们说《诗经》产生于淮河涂山地区,来自于淮夷人民高度繁荣的地区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历史阶段。“民和睦,颂声兴”不过就是淮夷地区的《诗经》文化的繁荣光大,淮夷人民以“周南”、“召南”所代表的国风民歌来赞颂西周王朝统治下各氏族部落人民的和睦相处。
最新历史考古研究表明,《诗经周南》与《诗经召南》能够成为《诗经》之始,并不仅仅依赖于周公召公在东征淮夷时采风于淮夷涂山之“南”音。还有更精彩的历史进程,更加不可思议的西周历史,促使了“周南”“召南”成为《诗经》之始不可动摇的历史文化地位。
西周&《诗经》之谜终于破解!《周南召南》的来源与唯一性的历史地理
文章插图

周公东征“东伐淮夷”“袭淮夷”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长期稳定统治淮夷地区;“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并不是决定“周南”“召南”成为《诗经》之始的决定因素。西周王朝历史的发展方向,才最终形成并确立了“周南”“召南”文化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之源泉。
周公、召公为了实现周武王“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治国方略,在“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后,将商王朝统治管理淮夷地区的“大邑商”商奄城营建为西周王朝统治管理淮夷地区的东都成周城邑,即位于现今淮河涂山北二十公里处的四方湖古城。于是,以成周四方湖古城与淮河涂山为代表的地区,成为西周王朝的东都东郊地区,成为西周王朝的京畿之地。以成周四方湖古城与淮河涂山所代表的区域,也被西周王朝区别与宗周丰镐地区,而称之为“周南”地区。
周公行政七年,东征淮夷,远途征伐,常年征战,历经千难万险。西周王朝当然不会对淮夷地区一征了之,弃之不管,加之淮夷在商王朝时期就长期与商纣王为敌,让“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因此,周公东征成功后,在淮夷地区营建东都成周城巩固对淮夷地区的长期稳定统治,就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统治举措。周公在淮河四方湖古城营建成周城邑,军事管理淮夷地区,不仅不违背常理而且是一种必要举措,是周武王“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政策的延续。
【 西周&《诗经》之谜终于破解!《周南召南》的来源与唯一性的历史地理】总而言之,不仅《吕氏春秋》“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证明了“周南”为淮河涂山地区;以西周时期延续两百多年的成周四方湖古城为西周东都京畿之地的历史,同样也证明了“周南”为特指四方湖古城与淮河涂山这一地区。以成周四方湖古城与淮河涂山为标志的历史地理,才是根本解决中国夏商周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作者: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