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辽代壁画墓刍议( 二 )


由此看来 , 辽代的大同人似乎更崇尚节俭与实用 。 随葬器物除几件陶质明器外 , 一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件生前日用炊食器 。 这除了质朴的地方传统外 , 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经济较为落后及与使用纸扎和以壁画代替部分实物也有一定关系.

大同辽墓壁画一般仅画在墓室周壁及顶部 , 甬道或涂有白灰层 , 但尚未发现绘有任何图案的 。 这与其它地区于甬道两侧画门卫或门神明显不同 。 在已发掘的墓中 , 基道绘有壁画的仅大同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M2(位于南关)一例 。 该墓在墓门两侧与墓道东西两壁拐角处 , 分别用土红色绘出立柱两根 , 柱上绘由额、阑额及伊头、一斗三升棋等 , 并与墓道两壁的相同壁画连接 。 其余墓的墓道均不见壁画 。
墓室壁画的布局很有规律 , 这一点不论是辽代早期墓还是辽代晚期墓都是一致的 , 即因不同的壁画内容 , 由上至下分为3层 。 穹窿顶一般绘天象图 , 画有日月星辰 , 或象征日、月的金乌、桂树和玉兔 , 这一部分往往剥落严重 , 中间一层一般绘在立墙上端和起券处 , 内容为斗秩、桔、檐等建筑图案,简单些的只绘伊斗与一斗三升桃和柱头粘 , 其
下即是壁画的主要内容所在 , 这层壁画全部绘在墓室的直壁上 。 构图上的特点是用绘制的立柱将壁画分成几个既互有联系 , 又单独成幅的单元 。 立柱大多绘制4根 , 分别画在墓室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 , 于是将壁画隔成4个部分 , 其中南壁的墓门两侧组成一幅 。 此外 , 也有将立柱绘成6根或8根的 。
下层壁画是墓室壁画中的主要内容 , 而且早期与晚期也颇有不同 。 但到目前为止 , 大同地区辽代早期壁画墓发现较少 , 见诸报导者仅乾亨四年(982年)许从實夫妇合葬墓一例 , 且语焉不详 。
由于材料所限 , 我们很难把握大同辽代早期壁画墓的全貌 , 但笔者观察大同所出晚唐与金初墓葬 , 结合现有资料 , 初步归纳大同辽代早期壁画墓大致有如下特点:墓形同晚期相差不大 , 墓室平面也多圆形 , 所绘立柱以6根或8根为主;上、中层绘画内容同晚期大致相同 , 下层壁画绘男侍女婢、门窗之类 , 较之晚期要简单些 , 尤其是晚期壁画程式化的特点尚未形成 , 所以各壁面很难有较为固定的内容 。 由多人组成的画面难以见到 , 此时的绘画技法也远不及晚期成熟 。
重熙以后的大同辽代晩期壁画墓 , 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 , 这主要表现在下层壁画的布局及画面内容上 。 由于大同辽代壁画墓绝大多数属晚期墓葬 , 所以对从早期到晚期发展的中间环节目前还不清楚 。 晚期壁画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程式化” , 墓室各面的壁画都有较为固定的内容 。 南壁甬道口东西两侧各画一人 , 或为男仆 , 或为女婢 , 或是门神;甬道口对面的北壁 , 为墓室的正面 , 中间画屏风 , 上以花卉湖石之类点缀 , 屏之上方垂以帷幔 , 两侧各立一侍者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各一人 , 此“开芳宴"画面中墓主人绝不出现 。 南北两壁画面是晚期壁画中变化最小的 。 西壁主要表现"出行"场面 , 有的墓在出行图中也配有宴饮等内容 , 该壁画内容也较少变化:东壁是四壁画面中较为灵活的一面 , 它以表现宴饮、备膳为主 , 偶然也有“散乐" , 但常常增加一些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 , 如衣架、衣服、剪刀、猫狗之类 。 东西两壁另一明显特点是每幅壁画均分上、下层绘制 , 利用俯视的角度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 , 体现了辽代民间画工对于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 卧虎湾M6为大安九年(1093年)小型火葬墓 , 圆形墓室“顶部绘有东日西月及星球、云气” , 四隅以朱色绘四柱 , 柱头上有斗桃 。 甬道口两侧各画一门卫 。 北壁中间绘花石围屏3条 , 上悬帷幔 , 围屏两旁绘两女侍 , 一人叉手側立 , 一人双手捧托盏 , 作侍候主人状 。 西壁一幅绘车马出行图 , 方向朝墓门 。 出行图中有轿车一辆 , “辕前旁系黄驼 , 辕后旁系一黄犬 。 下面中间绘朱色菱形隔扇门 , 左下角绘盆架、脸盆 , 右下角绘喂马木槽” , “东壁一幅绘家庭生活图" , 上绘衣架一个 , 架上有衣衫3件 , 袄、裤一套 , 两側各立一侍者 , 一人双手捧托盘 , 一 , 人双手捧托盒 。 下面中间绘朱色菱形隔扇门 , 左扇微启 , 门中立一侍女 , 作开门状 。 左下绘老翁 , 执杖立于门旁 , 右下绘一女侍 , 执幡立于门旁 。 该墓东壁壁画是利用透视原理较为成功的范例 。 从分为3层的画面看 , 最上一层是墓主入院内 , 衣架上是洗过正在凉晒的衣服,中间一层是院门 , 其中启门少女的点缀 , 更增添了画面的情趣;下面一层是院外 , 执杖者与执幡者两人分立门旁 。 画面从俯视的角度构图 , 具有较强的纵深感 , 体现了辽代画工对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 已经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