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四:刘东:“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东西问)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四: 刘东:“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中新社北京1月7日电 题:“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专访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量
中国|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四:刘东:“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文章图片

中国|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四:刘东:“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文章图片

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叠加百年大疫情 , 全球化浪潮遭遇困境 , 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抬升 , “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人类文明该往何处去?古老的东方文明能否成为当今世界性困境的解药?中国在追寻文明之根的过程中应当怎样“激活传统”“返本开新” , 并让世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大同”等重要的社会理想和世界观?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教授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中华文明根性的视角来看 , 您认为影响今天中国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思想有哪些?
刘东:从人类“共通理性”的立场来看 。 当孔子早在遥远的“轴心时代” , 就讲出了“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这就从认识论方面意味着 , 他要在“不语怪力乱神”的基础上 , 重新给出一个更可信的“人生解决方案” 。 而这自然也就意味着 , 其实孔子的思想是“认识本位”的 。
作为一种从“认识本位”出发的文明 , 中华文明之最大的挑战性 , 还是在于它曾以活泼泼的长期存在 , 雄辩地向世界各大文明证明:如果不考虑“路径依赖”的殊别问题 , 也就是说 , 不考虑其他文明的转型难度 , 那么 , 一个没有教会的世俗世界 , 不仅是有可能独立存在的 , 而且是有可能达到高度水准的 。 由此 , 如果当今那几个模范的北欧国家 , 是属于“没有上帝的社会” , 或者“自足的世俗社会” , 那么曾经“造极于赵宋”的中华文明 , 也同样属于古代社会中的模范 。 事实上 , 美国汉学家包华石之所以在其《西中有东》一书中 , 回顾到中国对于西方的启蒙 , 也正是因为当年的伏尔泰 , 曾经敏锐地借助于中国事实 , 而意识到只需要唤醒他们的理性 , 人类就不光能做到“无宗教而有道德” , 还能进而做到“无宗教而有快乐” 。
中国|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四:刘东:“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文章图片

2010年5月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画清明上河图”吸引参观者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杜洋 摄
如果从孔子的思想立场来看 , 我们的“理性”和我们的“人生观” , 并不像人们曾经虚妄认定的 , 特别是在“科玄论战”以后误以为的 , 完全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 , 相反倒应当是密切相连、彼此相通的 。
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 。 在您看来 , 中国的“天下大同”思想能否与西方文明产生对话 , 并高度化合出新的文明成果?
刘东:中国的儒者对于“天下大同” , 怀有着始终如一的、甚至九死不悔的热情 。 事实上 , 也不光是在《礼记·礼运》中 , 曾经以向后回溯的特殊形式 , 也即所谓“三代”的黄金岁月 , 畅想了“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即使受到了现代西方的剧烈冲击 , 而被迫接受了“民族国家”的框架 , 康有为还是在书中暗自向往着“大同之世 , 天下为公” , 孙中山更是把“天下为公”的牌匾 , 写到了每一个华人社区的街口 。 另外 , 我最近又调回了浙江大学 , 再次读到马一浮的《浙大校歌》 , 而让我不由感到震动的是 , 他在烽火连天、颠沛流离的抗战初期 , 不仅要以“大不自多 , 海纳江河 , 唯学无际 , 际于天地”来起始 , 还更以“尚亨于野 , 无吝于宗 , 树我邦国 , 天下来同”来结句 。 这种既宽和又广大、既包容又自信的态度 , 最能反映出儒者的一贯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