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科考失败,与个人的偏好观念和学习方式有关。第一次科考失败,刘川眉笔下的苏洵并非跳跃式地参加下一次战斗,他青春壮游,在人生休止符一样的丰富空白处开始“有志于当世”。多次科考失利,他悠游山水,一路走来一路写;他与亲友温柔相处,重新认识父辈、妻子和孩子对他的重要意义。人生的失意,并不能被身边美好的情谊与事物抵消。刘川眉用专章《反思与转身》,刻画了一个情绪激动得烧掉文章,独对腾起的火苗深深皱起眉头,陷入沉思的苏洵。
他写道:“读书,看似轻松容易,其实异常辛苦。如果把读书只当作一种人生点缀、一种消遣休闲,或者只是读一点闲书,那肯定是轻松惬意的。但如果把读书作为生活本身,读思想深邃、有益人生的书,或者是有专门目的地读书,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在这时,刘川眉和苏洵一起,思考了读书的意义,同时启发读书人的思考。这里面不仅有苏洵的深刻反思,也有作者自己的反思。
这些反思,常常在人生的转折处,或者是代际的迭代交叉处。从顽童到落榜生,到布衣大儒,再到微末小官,苏洵最重要的反思就在那一次次的失败面前。反观从布衣大儒到微末小官的过程,苏洵的反思还没有来得及深入,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显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官位的执念有多深,而这段反思的工作被刘川眉帮他补齐了。
刘川眉在《西蜀北望》这一章节,说出苏洵拜谒张方平以求谋官的目的;在《一官难求》中隐约表达着苏洵以布衣文人身份和权臣交往的辛苦和骄矜,反思苏洵不被用的历史原因(当局主和)和个人原因(不肯屈尊)。他的不肯屈尊,他的求平等公正,并不能为自己索官带来更好的待遇。而这,正是历代知识分子能成才却欠成事的重要原因。刘川眉通过苏洵一人,思考了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表征。这是他锻造知识分子阶层精神力量和特有标志的重要一笔。
对于执着求官,刘川眉并未谄媚逝者,他化用苏洵作品的情志来传达当事人的观点,而并非堆砌笨重而稳定的材料。这一新的发现和思考,在其他研究苏洵的著作中并不常见。他笔下的苏洵意在兼美而屡受打击,人生的得失荣辱和在遗憾中成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是可以带给当下知识分子启发的。
在书中,刘川眉如实地记录苏洵一生为文为人的贡献,以及他作为历史精英的精神特点。他旁观而又深情凝视,并非完全仰视,平静地完成了男人们跨越时空的交流。他们一个心平气和地讲出人生的遗憾、错误和不堪,另一个静看眼前的这个苏洵,理解其在生活中的不甘、奋进与孤独。
他写苏洵壮游时老父去世的心路历程;他写苏洵教学相长,与儿子们的相处;他写苏洵丧妻之后对夫妻关系的反思是“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古人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表现出更多的传承和延续性,比如血缘、家学、理念和职业。虽然不管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人天赋异禀,能理解更多的领域,但是往往是在代际更替的时候,这些才能在相似的情境中得到升华和展露。“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样的谚语同样适用于知识分子的成长。
当父亲苏序去世,苏洵才彻底进入反思,才在他的身上理解了一个父亲曾经对儿子“尊重理解,重视身教,暗含期待”的心意,才能以中正平和之心陪伴苏轼、苏辙,才能因为弱女被欺致死与亲戚40年断交。这些细腻温柔的内心,也滋养了苏洵的文气。当我们从刘川眉书中看到苏洵是那么重视“人情”时,我们不会责怪他几十年纵情任性,而忘记身边之人艰难而持久的付出,我们会看到这份情义带给苏洵勇往直前、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心。而这份理解,竟然使一泓老泉在川西平原能够平地起波澜,惊艳千年。所以,刘川眉笔下代际迭代交叉处的苏洵更是动人。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