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95后”北大学霸继承百年家业,一不小心成网红

北京大学|“95后”北大学霸继承百年家业,一不小心成网红
本文图片

当被采访人员问到“你觉得自己是不是艺术家”的问题时 , 郎佳子彧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用觉得 , 我就是艺术家 。 ”
|作者:尹洁 王喆宁
五颜六色的手办、NBA球星海报、健身器械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房间各处 , 与窗外的四合院、北京钟楼以及不时飞过的鸽子群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 。
如果无人主动提及 , 陌生人很难将这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 。 这里是郎佳子彧的工作室 ,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 。
“面人郎”的牌匾被高高地摆在靠近工作室门口的柜子顶上 , 柜子里规规矩矩地陈列着面塑作品和获奖证书 。 柜子前面放着一张比课桌大不了多少的工作台 , 捏面人用的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
100年前 , 贫民子弟郎绍安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捏面人 , 几十年后成为行内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 , 人送名号“面人郎” 。 今天 , 这项技艺传到了他的孙子郎佳子彧手里 。
“我要让‘面人郎’举世闻名”
郎家祖上是旗人 , 辛亥革命后没有了“铁杆庄稼” , 必须自食其力谋生计 。 郎绍安出生于1909年 , 正赶上家境没落 , 从小就以走街串巷卖吃食为生 。 12岁那年 , 他看到路边有人捏面人 , 一团彩色的面被揉来揉去 , 一会儿就捏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儿 。 郎绍安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征得家人同意后正式拜师学艺 。
郎绍安从胖娃娃、小兔子捏起 , 一件能换一个铜子儿 , 后来技艺日渐精湛 , 捏出的戏曲人物、贩夫走卒栩栩如生 , “面人郎”的名气越来越大 , 与“面人汤”“面人曹”并称北京三大面人流派 。
北京大学|“95后”北大学霸继承百年家业,一不小心成网红
本文图片

·郎绍安(左)和女儿郎志丽在研究面人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面人郎”已经家喻户晓 , 但郎绍安仅靠捏面人仍无法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 , 还要“兼职”上街卖烤白薯 。
1956年 , 他的一件面人作品参加北京市手工艺品展览 , 吸引了许多观众 , 其中也包括前来观展的国家领导人朱德 。 当得知郎绍安仍靠做小买卖为生时 , 朱德便建议有关部门将这些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 , 把传统手艺保留和传承下去 。
很快 , 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 , 郎绍安获得了“老艺人”的称号 , 与内画壶艺人叶奉祺、皮影艺人路景达、刻瓷艺人陈智光等一批民间手工艺大师成为首批研究员 。
郎绍安的幼子郎志春生于1960年 , 在家中排行第九 , 从小就被父亲教育“你们都是‘吃’面人长大的” , 耳濡目染之下 , 他与兄弟姐妹一样 , 娴熟地掌握了捏面人的技艺 。
郎佳子彧便是郎志春的儿子 。 他出生时 , 郎绍安刚去世两三年 , 郎佳子彧从小也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 , 自然而然对面人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
三四岁时 , 郎佳子彧常常搬个小板凳 , 坐在父亲身边 , 目不转睛地看他捏面人 , 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 。 “很小的一团面 , 在父亲手中两三下就变成一个人物 , 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 ”
到了四五岁 , 他在父亲的指点下正式开始学习捏面人 , 从“娃娃”这一传统形象练起 , 捏了成百上千个后 , 渐渐悟出了一些门道:先在脑海中构思形象 , 然后绘于纸上 , 捏的时候遵循先里后外、从上到下的结构顺序 。
北京大学|“95后”北大学霸继承百年家业,一不小心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