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中国2022|《乐业中国2022》:职场类纪录片的破题新思路( 二 )


冷眼很喜欢节目制片人郭思媛的一句话 , “工作也许是辛苦的 , 但在其中总会有一个那么让你觉得也还“值得”的瞬间 , 这个“瞬间”可以支撑着你继续向前 。 ”
《乐业中国2022》正是在不断地捕捉这个“瞬间” 。
节目第三期 , 当镜头对准民航试飞员孙康宁 。 由于工作原因常年无法与家人相聚 , 是赵鹏迫不得已的难处 , 但当他驾驶着一架又一架飞机成功完成测试 , 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 这一瞬间 , 在工作的“舍”与“得”之间向观众展现了试飞员的社会价值 。
节目第四期 , 在讲述天使聋童康复中心校长赵小平时 , 镜头同样着重记录赵小平日常教孩子们的艰辛以及发传单时的不易 , 但当他看到经过康复训练后 , 孩子们可以成功进入小学学习 , 这一喜悦的瞬间包含着职业背后的一份责任与成就 。

除了职业背后 , 对社会的价值呈现 , 在《乐业中国2022》的镜头下 , 更有与职业有关的 ,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
这是比冷眼原想的还要有深度的表达 。
第二期牛森森作为陪诊员的故事 , 捕捉了上海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下 , 老年人看病不便、年轻人没空跑医院、医疗资源挤兑等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 。

第四期 , 在聋哑康复中心校长赵小平的讲述中 , 透露学校招生不景气的真实原因 , 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问题儿童不愿投入金钱与时间 , 从而选择放弃治疗 。
透过这个现实原因 , 更进一步的 , 是直击社会有关残疾儿童福利与保障欠缺的问题 。
故事“以小见大” , 在个体讲述中所包裹的一个个社会问题 , 是指引观众深思的关键 , 也是提升整个节目价值的重要一笔 。

纪录片如何释放生命力?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底线 , 而赋予影片生命力是作品能否感染观众的重要凭证 。
在直面了就业困境和种种社会问题后 , 《乐业中国2022》却并未让人倍感沉重 , 反而是充满活力与希望 。
一方面 , 这是来源于节目为观众提供的全新视角 , 而另一方面 , 冷眼想将其称为:纪录片中的生命力 。

我们常常会将真实、深度作为衡量纪录片质量的标尺 , 而一部纪录片能打动观众 , “生命力”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
那么 , 如何释放生命力?
《乐业中国2022》给出了三种探索方式 。
其一 , 改变叙事的方式 , 聚焦各年龄阶段 , 传递精神力量 。
节目在短短4集中根据20+、30+、40+、60+不同年龄与境遇 , 划分出【起跑线】【落脚点】【在路上】【志千里】4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

对于这样的设定 , 总制片人郭思媛向冷眼介绍:“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 在前期海量的选题中的筛选时 , 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年龄阶段 , 在对于工作的热爱这件事上 , 都会有一股从根上卯着往前冲的劲儿 。 所以想在节目中通过这样的视角 , 让观众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 , 并在其中获得满足 , 从而给予大家继续向前的勇气 。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节目中 , 20岁的高职少女王晶晶 , 为寻找好的就业机会不言放弃的态度 。
30岁女博士初雯雯 , 重返家乡救助河狸的坚持 , 40岁普通卡车夫妇在路上奔跑的执着 。
还有节目第四期 , 93岁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 , 在筹备指挥《黄河大合唱》阶段 , 台下轮椅 , 上台需要人搀扶 , 但在指挥时精神抖擞 , 所表现出的热爱 。

年龄与主题的划分 , 让节目更聚焦的表现不同状态下人与工作的关系 , 而其中贯穿始终的“韧劲儿”是驱使人在不同境遇中仍砥砺前行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