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川,风云雷电”,龟甲兽骨上这些成熟而系统的简笔图画,不仅是一个个文明的符号,也是一段段鲜活而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甲骨文发现以来的120多年时间里,已经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文字中,目前被识读的有1500多个单字。这个数量究竟是多还是少呢?在1月5日,国家图书馆联合阅文集团举办“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主题发布会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组长、副研究馆员赵爱学与网络文学作家“孑与2”以“甲骨文与网络文学的跨千年交汇”为题,共同探讨了文字与故事的流变。
文章插图
【 甲骨文&发现4500字识别了1/3,我们可以无障碍阅读甲骨文了吗?】1月5日,“甲骨文与网络文学的跨千年交汇”对谈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赵爱学表示,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已被识别的甲骨文文字好像非常少,只有1/3,但实际上,剩下的2/3单字大部分是人名或地名,很难分析,还需要依靠专家的进一步努力,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赵爱学说,如果一个名词或者动词被放在一句话之中,就能够分析它的意思。虽然目前只识别了1500个左右的甲骨文文字,但阅读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内容已经完全没有障碍。
作为网络文学作家,孑与2先后完成了《唐砖》《大宋的智慧》《明天下》《汉乡》等作品,他的最新一部小说《我不是野人》,所描写的时代恰好与甲骨文所存在的时代有所关联。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一脉相承,而我们正是文字的最终受益者。
今年1月1日,《唤醒甲骨文之古字新说》在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QQ阅读两大客户端上线,这一征文活动吸引了2200多人参与,约七成是90后和00后创作者,年轻一代的创作赋予甲骨文全新的趣味故事。“行者有三”创作的《旦生》以甲骨文“旦”为核心,化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讲述了太阳初升的故事;“见异思剑”的作品《家镜》则从甲骨文“若”入手,刻画了现代社会的祖孙亲情;“水清竹”创作的《哨所的除夕夜》在甲骨文“吉”中汲取灵感,描绘了边防战士护卫疆土的无私大爱。“孑与2”也为这一项目创作了短篇故事《家之初》。这篇故事以甲骨文“家”为灵感, 结合了“四方风”甲骨的内容,让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风及风神在网文中重现。
作为甲骨文整理研究者,在对谈中,赵爱学透露,四方风甲骨文正是国家图书馆的一件有代表性的藏品。这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风与对应的四位风神。赵爱学说,这背后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事实上,因为这片甲骨上面的字非常漂亮,句式也非常整齐,早期的甲骨学者都怀疑这片甲骨为伪造。但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对这片牛肩胛骨进行了考证。他认为,该骨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与杜撰不同,应属武丁时期刻辞。1944年,胡厚宣发表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对这片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进行了释读:“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加之后来专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最终确定这片甲骨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记载。
文章插图
“四方风”甲骨。
赵爱学说,之所以如此认定,是因为这片甲骨上所记载的内容跟传世文献《山海经》有类似——《山海经》里面记载了东方风的名字叫析,而这也是出土文献跟传世文献可以相互印证的这么一个典型例证。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这片甲骨文也是二重证据法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赵爱学看来,年轻人喜欢甲骨文,用它来进行创作,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甲骨文是中国人文化自信很好的源泉,因为这是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的道具。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