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一位商业插画家不愿被现实吞噬的“徒步之旅”( 二 )


瓦尔登湖!一位商业插画家不愿被现实吞噬的“徒步之旅”
文章插图
《亨利徒步去菲奇堡》中,亨利和朋友相约去看乡村风景。
《亨利徒步去菲奇堡》是亨利的第一次出场,他和朋友相约去菲奇堡。朋友微胖,长着两颗无神的小豆眼,腰间别着暗示“慢慢走”主题的怀表。他不管做什么事都心急火燎,不懂得享受徒步生活,这些行为都衬托出亨利的睿智善思。于是,亨利就迅速成为一位聪明而无害的图画书明星。
有读者来信,感谢约翰逊用巧思向孩子们介绍了梭罗的思想。信中提到了梭罗因拒绝交税而被捕入狱的“不雅”经历,认为真实的梭罗不只是在徒步中自拍的表演者,还是扎扎实实在生活中思考和实践真理的哲学家,是反对奴隶制、秉持“公民不服从”信仰的斗士。
瓦尔登湖!一位商业插画家不愿被现实吞噬的“徒步之旅”
文章插图
《亨利去爬山》中,亨利的一次牢狱之灾。
约翰逊收到信后,立马创作出《亨利去爬山》作为答复。亨利得去说“想都别想!”,得去坐牢,但即使坐牢也能神游。他在神游中遇见一位脚戴镣铐、裤打补丁,却和他平起平坐的黑奴兄弟。他们相互祝福,临别时朝对方招手,似乎在说,“好好享受奔向自由的旅程”。“好好享受”这句话在山谷中回响,在书页间连绵不绝。“去菲奇堡”和“去爬山”虽是不同时期的作品,却是一个整体,“好好享受”的主题贯串两本书。
瓦尔登湖并非是逃避工作的圣地,梭罗的隐遁生活是对哲学理想的实践,是在寻找生命的本真意义。这也是一种工作,这样的工作即使艰苦危险,他也无所惧怕。在亨利心里,翻山越岭追求自由的旅行者朋友正是在做这样的工作;而在约翰逊心中,对象征黑奴的旅行者的怜悯甚至超越了“好好享受自由的旅程”本身,政治意义似乎大于哲学意义。这还是充满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梭罗思想吗?也许未必。但又有什么关系?约翰逊在这里抛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梭罗的声音100多年后的回响还是他的声音吗?
瓦尔登湖!一位商业插画家不愿被现实吞噬的“徒步之旅”
文章插图
亨利被关进监狱却从在墙上的作画中获得了“爬山”的自由。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回答是:“回声,在某种限度内还是原来的声音,它的魔力与可爱就在此。它不仅把值得重复一遍的钟声重复,还重复了林木中的一部分声音;正是一个林中女妖所唱出的一些昵语和乐音。”
比起“菲奇堡”工整的绘图,“去爬山”的色彩更鲜明,构图更具动感,情感更饱满,亨利硬挺挺的络腮胡造型似乎也更亮了。我常想,商业化气息浓厚、充满务实精神的美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何以大家要把这位遗世独立的“刺儿头”梭罗尊为精神基石呢?也许因为他居于现实的另一端,有了他,美国人的内心才会达到微妙的平衡,一如老子留给了拘谨的东方人任性潇洒的生活态度。这种矛盾或许能使人保持活力,让那些好好工作的“D.B.约翰逊们”在心中一直留着一份念想,也潜藏着一股劲儿,不致被现实完全吞噬。梭罗会时刻提醒我们:你也一直想着去森林徒步吗?
说到森林,我们很容易想起另一位名字很像梭罗的法国画家亨利·卢梭。梭罗正在丛林散步的时候,他刚出生,然后规规矩矩地活了大半辈子,有一天突然操起画笔画起了森林。在他的作品中,各种植物密布,动物穿梭其中,一切都充满了原始力量。毕加索看后吓了一跳,以为这位卢梭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丛林里生活。一个世纪以后的约翰逊也在森林里徒步,然后 走进画室好好工作。不管是梦中的森林还是现实中的森林,它们可能都充满魔力。那么,约翰逊会在森林中采集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