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唐代“二世祖”韦应物,写下一首清新淡雅的诗,苏轼很是喜爱
唐代诗人韦应物本是个十足的官二代,因为家庭的原因,他得以担任皇宫侍卫,而且是唐玄宗的近侍。仗着背景深厚,韦应物年轻的时候没少惹事。打击斗殴是家常便饭,甚至还窝藏过亡命之徒,街上的百姓一看到韦应物,就如老鼠见了猫一般。而且年轻的韦应物不学无术,大字不识得几个。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了蜀地,韦应物的家庭也出现了变故,庇护他的许多政治资源都一下子消失了,他感觉到以后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于是开始立志读书,后来又在各地为官,并且喜欢拜访隐士、宴饮名流,逐渐在文学圈子小有名气。没想到,就是这样嚣张跋扈的“二世祖”韦应物,经过一番努力!后来竟然能够成为和王维、孟浩然齐名的大诗人。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浪子回头吧。
文章插图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所以,他写的诗歌都比较清新淡雅,就仿佛是一杯淡茶,却淡而有味,用心品读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艺术美感,更可以领悟到朋友之间深深的情谊。
文章插图
此时天空飘着雪花,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清冷,我们不妨沏上一壶清茶,感受韦应物写的这首经典之作《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作于唐代兴元元年(784)秋,作者时任滁川刺史。全椒,即滁川,今属安徽省。全椒山,即全椒神山,在县城西30里,有洞极深。据王象之《舆地纪胜》: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诗写作者在郡斋中思念友人,欲携酒前往,共慰风雨之夕,但又落叶空山,友人乃野鹤闲云,无处寻其踪迹。
文章插图
这首诗语言平淡致远,通俗易懂,平平淡淡,并无出奇的地方,但在情感上,该诗显得格外丰富充沛,意境又远 ,情韵悠长,耐人寻味。除此之外,在这首诗中,写景与抒情的相互结合,景与情的相互交融,浑然天成,营造出了一幅幽邈清寒的自然环境,抒发了诗人对山中友人的怀念与牵挂之情,与此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心中淡淡的寂寞心绪。
文章插图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
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
颈联表达欲走访之意。诗人继续想象: 不如自己带上酒,在风雨交加的晚上赶去慰问山中道士,互相温暖孤寂的心以解脱内心之苦。“远慰风雨夕” 中的 “风雨” 照应 “今朝郡斋冷” 中的 “冷”,“冷” 的感觉仍在继续。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迎春展!“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亮相上海博物馆
- 乐陵$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乐陵这些地方入选
- 欧洲#到湖南省博物馆共享“欧洲盛宴”
- |17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死亡面具,在他们死后不久制作的
- 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 物品@这三种东西不能捡回家,老祖宗的劝告有道理吗?是哪三种东西?
- 老城镇@德州入选21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 五福福卡$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文物|“鸳鸳”相报何时了,大牌包包“撞脸”文物“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