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2022 时间的朋友“35岁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医生|2022 时间的朋友“35岁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医生|2022 时间的朋友“35岁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新年就要到了 , 我们从一个和时间紧迫性有关的事聊起吧 。 这两年 , 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供需冲突——一边是组织、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 , 你问十个老板 , 九个说人才不够;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 , 叫“35岁现象” , 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 。 尤其是今年 , 我们听到好多关于这个35岁的焦虑和担心 。 什么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失业、35岁职场天花板 , 等等 。 35岁 , 当很多人自我感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 就突然遇到这么一道人生大槛 。 有人形容这种状态 , 叫“干电池人” 。 就是电用完了 , 被组织当作一节干电池抠出来扔掉了 。
甚至 , 我跟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聊天 , 听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35岁 , 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 。 ”
这话也太残酷了吧?凭啥啊?脑科学不是说 , 人脑很多功能40岁才达到巅峰状态 。 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 , 咋就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这位人力资源专家给我解释 , 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 , 都是最最基本的入门门槛 。 哪怕你985、211毕业 , 英语六级甚至有专业八级 , 该会的软件也都非常熟练 , 看上去条条符合招聘条件 , 但是 ,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 , 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候选人越来越年轻 。 如果对着招聘启事选人 , 那肯定是越年轻越好 , 因为可塑性强;而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 , 组织想要的那些东西 , 根本就不会写在招聘启事上 。
35岁 , 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找工作 , 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 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 。
所以 , 这位专家所谓的“35岁不该来找工作” , 更准确的表达是:“人到了35岁 , 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 。 ”
请注意 , 他这段话是针对在职场里打拼的脑力工作者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领说的 。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 , 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 , 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 , 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 , 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 。 总之 , 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 , 要么有猎头来挖 , 要么有朋友介绍 。 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
在此刻 , 中国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地球上空飘过 , 上面的三位航天员多大年龄呢?

翟志刚 , 55岁 , 有一个20多岁的儿子;王亚平 , 41岁 , 有个6岁的女儿;叶光富 , 41岁 , 有个14岁的儿子 。
想想看 , 要选拔上空间站的人 , 国家的储备资源一定相当多 。 但最后从14亿人里挑出3个四五十岁的人 , 说明什么?
首先 , 说明“35岁现象”这个天花板并不存在;其次 , 他们除了我们能想象的身体素质好、行动敏捷这些优势之外 , 一定有一个优点——他们一定是优秀的连接者 。
因为他们要长时间地待在密闭空间内 , 彼此组成一个团队 , 密切合作;还要跟地面上各个门类的专家一起合作 , 完成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 。 这肯定要求他们心理稳定 , 善于合作 , 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协调沟通 。 他们是我们发射到太空的“接口” 。
这是什么?这就是软技能 。 那怎么积累软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