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单数》:村上依然是那个村上吗?( 二 )


值得一提的是 , 对照作者以往的作品 , 本书的写作风格的确存在差异 。 这种差异体现在本书的故事中消却了那种“找不到答案也没关系”的从容 , 而是迫切地想给出一种答案 。 《奶油》中启迪“我”竭力思考“人生的奶油”的老人 , 进入“我”的梦境为“我”一人吹奏《科尔科瓦多山》的查理·帕克 , 无不在某种意义上回顾和总结着人生 。 可以看出 , 作者在拼命撷取过往的经历中渐渐淡褪了色彩的片断 , 将未完的诗篇了结 , 将逝去的人记录 。 结合作者的写作时间 , 这并不奇怪 , 读者也毫无必要为与期望有些许不符而感到失望 。 去理解吧 , 因为这种撷取也是我们必将经历的过程 。 或许《第一人称单数》并非写给纵声大笑或高歌猛进的青年 , 它不能让他们驻足;它是写给回首者的谣曲 , 供他们靠在窗边的墙上 , 在冬日的暮色中低唱 。
去拾起我们曾失落的诗句吧 , 在我们化为尘埃之前 。 将我们曾珍重的人在脑海里印刻吧 , 纵使那诗句也终将化为尘埃 。
阅读评分:7.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少华

像在游戏中扮演孤独的自己
并非只有一个村上春树 , 而是几个 。
写《且听风吟》时的村上 , 让我感觉有距离 , 因为有些玄妙的东西 , 我读不懂 。 写《挪威的森林》时的村上 , 是我最熟悉的 , 这时的村上有几个关键词是:私人、孤独、爱情、写实 。 《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 , 多了奇幻的色彩 , 但大体还是写《挪威的森林》的村上 。 到了《1Q84》(甚至更早 , 我没有读过《地下》) , 能感觉到他想要探讨宏大的问题了 。 再到这次的《第一人称单数》 , 似乎是回到了《挪威的森林》时的村上 , 但是生活经验更加丰富 , 对人生的解剖也更加到位了 , 从这本小说集最后一篇《第一人称单数》中可以看出来 。
村上的这本小说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让读者非常有代入感 。 我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主人公没有明确的外貌描写 , 性格也不鲜明 , 似乎也没有什么动机 , 大致是个平平庸庸的人 , 不过正是这样没有特点的角色 , 让读者容易将自我代入进去 , 就像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2、主人公总会发生艳遇 , 妙龄少女、成熟女郎、漂亮的或者丑陋的一应俱全 , 男性读者自然容易代入;3、作者的叙述非常像对着镜子自言自语 。 以《第一人称单数》为例 , 在这篇小说的开头 , 主人公说自己有一种独自穿西装去逛街的爱好 , 并且觉得那时心情和男扮女装的人类似 , 这是多么私人的话 , 只有对自己才会这样说 。
《第一人称单数》这篇小说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情 。 因为我作为一个男生 , 有时会在自己家里试穿女生的衣服 , 但是我不能穿出门去 , 这种感觉就像我有100% , 世人认识的我只占70% , 我每天以这70%示人 , 但是另外的30%总会冒出来 , 通过其他方式 。 小说里 , 主人公回顾自己的人生 , 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 对着镜子问 , 这是我吗?直到在咖啡厅遇到一个指责我的陌生女人 , 我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更大的动摇 , 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活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许是错误的 。 不得不说 , 我对写作这篇的村上 , 佩服得五体投地 , 将这么幽微的情绪表达得如此精准 , 非常绝 。
这本小说集题材非常统一 , 绝大多数是“我”和年轻时交往过的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 大多以“我年轻时……”这样的句子开始叙述 , 让我觉得村上似乎对小说结构的探索厌倦了 , 索性回到最朴素的讲故事的方式 。 这本小说集篇幅都不长 , 从中看不出作者有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