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西汉匈奴贵妇“凤冠”——金镶贝玉头饰与耳饰( 二 )


耳饰部分由牌饰、串饰、玉佩组成 。 牌饰中奔跑的麋鹿形象是典型的草原文化风格 , 原嵌松石 , 现已脱落 。 串饰内嵌贝壳 , 白玉耳坠呈叶片形 , 外包金边 , 其上平雕螭龙纹并作局部镂空 , 是汉文化对匈奴文化影响的佐证 。
匈奴|西汉匈奴贵妇“凤冠”——金镶贝玉头饰与耳饰
本文图片
西汉时期玉饰件 春秋十二章 摄
整套首饰上锤揲、錾刻、镶嵌与焊珠工艺运用娴熟 , 并融合了当时中亚、西亚地区金银首饰的装饰风格 。 因材质奢华、工艺精湛、等级颇高而有“凤冠”之美誉 , 可见其主人生前非富即贵 , 应是匈奴族的一名贵妇 。
焊珠工艺
在整套首饰嵌蚌与白玉耳坠的外廓部分 , 我们均能看到细小金珠均匀呈线状排布的装饰轮廓 , 在其他首饰上有时也可见其密布填塞于器物表面的纹样之中 , 工艺上称之为金粟、炸珠、焊珠等 。
匈奴|西汉匈奴贵妇“凤冠”——金镶贝玉头饰与耳饰
本文图片
东汉·涡纹条形金饰局部 春秋十二章 制图
据学者考证 , 焊珠工艺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化的乌尔墓中 , 并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伊特鲁斯坎文化(Etruscan今意大利中部)时期达到高峰 , 历史十分悠久 。
匈奴|西汉匈奴贵妇“凤冠”——金镶贝玉头饰与耳饰
本文图片
公元前5世纪·伊特鲁斯坎文化首饰组合 大都会博物馆藏
关于焊珠的制作工艺有几种说法 , 其中一种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 , 是戴尔·布朗(Dale Brown)所著《伊特鲁里亚人:意大利一支热爱生活的民族》一书中所描述:
“焊珠工艺……将金丝切成细微小段 , 然后将它们铺在粘土坩锅的粉状土炭中 , 接着以炭火加热坩锅 , 接近熔点时黄金会融化并在张力作用下形成小金珠 , 冷却后 , 将坩锅内物质倒出 , 清洗木炭 , 并依大小筛选金珠 , 以动物胶加铜粉焊缀固定于金器表面 。 ”
匈奴|西汉匈奴贵妇“凤冠”——金镶贝玉头饰与耳饰
本文图片
土耳其塞尔柱(Seljuq)时期 金串珠项链 大都会博物馆藏
焊珠工艺的东传路径应不仅限于一条 , 欧亚草原之路 ,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均为其东传的主要路径 。 唐代以前早期焊珠的出土文物从地域上来看 , 主要集中在以新疆、内蒙古、甘肃为主的西北边疆地区 , 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为主的中部地区和以广东、广西为主的南部沿海地区三个地区 。 这也与我们上文提到的三条东传路线相吻合 , 同时也说明了这项工艺不仅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喜爱 , 在中原地区也逐渐成为金银首饰制作中的一项主要工艺 。
匈奴|西汉匈奴贵妇“凤冠”——金镶贝玉头饰与耳饰
本文图片
东汉·月牙形金饰件 此件与阿富汗大夏墓所出金器较相似 , 在我国鲜有发现 , 弥足珍贵
从先秦至西汉时期 , 焊珠工艺制品初具风格 , 至东汉与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 直至明清以后 , 焊珠工艺才逐渐没落 。
匈奴|西汉匈奴贵妇“凤冠”——金镶贝玉头饰与耳饰
本文图片
春秋十二章 制图
鹿形纹样
动物纹风格装饰是欧亚大草原上各民族中十分常见的一种 , 其源头似可追溯到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 , 然而目前学界主流观点更倾向于“多元起源论” ,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