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何为“天下为公”?中国统治者中,又有谁能够做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 刘秀#何为“天下为公”?中国统治者中,又有谁能够做到?】刘秀#何为“天下为公”?中国统治者中,又有谁能够做到?
文章插图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算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自东汉郑玄作“注”之后,《礼记》的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更是位居“三礼”之首。在《礼记·礼运》中,有这么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这个世界就“大同”了。但很多人却说道:“古代皇帝都学习儒家,但儒家思想却没能造就一个‘天下为公’的君王,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刘秀#何为“天下为公”?中国统治者中,又有谁能够做到?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一观点其实是比较狭隘的。首先,这句话是对所有以儒治国的统治者的全盘否定,认为:一切皇帝都是围绕着“私利”而进行的统治,这种评价显然对那些治世明君不公平。其次,君王自有帝王之学培养,是集中国古代帝王的领导学、谋略学、管理学以及驾驭术、识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于一体的综合特殊学科,所以说,没有任何帝王只读儒学经典。因为帝王之学海纳百川,以至于,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之一罢了。显然,提出这种观点的朋友,对古代的封建帝王抱有敌意。追根溯源,这份敌意源于阶级观念。其实,人类文明自原始社会开始,到当下的现代社会,必要经历一个“由蒙昧到清明”的过程,存在即合理,没必要抵触处于进化阶段的历史王朝。
刘秀#何为“天下为公”?中国统治者中,又有谁能够做到?
文章插图

人类社会中刚刚出现“文明”这一概念的时候,人们就将自身难以理解的自然具象化,认为它们是自然神的神通。后来,人们又将“天子”作为行使神权的代表。目所能及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若将一切都归咎于封建帝王,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何为“天下为公”?难道只有割肉喂鹰才能算作“天下为公”吗?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帝王所处的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他们要掌握驭人之道,又要擅长权谋,努力维持各方势力的平衡,所以,皇帝并不好当。除了历史上的暴君和弱智之外,哪个皇帝没想过让老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刘秀#何为“天下为公”?中国统治者中,又有谁能够做到?
文章插图

其实,如果将“天下为公”的标准放宽,历史上“天下为公”的皇帝并不罕见。例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颇符合“天下为公”的特质。虽说他与大多数开国皇帝一样,是通过暴力手段取得天下,但他的对手是为天下所不齿的王莽。刘秀为民除害,足以称之为仁义。况且,哪怕是在战争期间,刘秀也已经考虑到仁政的重要性了,所以,在建国以后他第一时间于洛阳开办太学,培养了一大批为国为民的人才。或许有人会说,刘秀之所以施行仁政,只是为了维护他的集权统治罢了。殊不知,维护集权的方式有很多种,秦始皇、朱元璋的法子是最行之有效的,为何刘秀没有选择这一种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每个时代,都有贴合其时代背景的特色文化,如果将今天的观念放在千百年前,在时人看来无疑是叛逆且不可理喻的。将千百年前的思想未经删改套用到今天,同样是不合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