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康熙瓷器上的仕女图: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二 )


此故事典出晚明阳羡海林道人著传奇《鸳鸯绦》中的一个场景 , 胡平接圣旨出任兵马元帅前往塞北征伐 , 胡府义女张淑儿为胡氏夫妇舞蹈送行 , 譬如今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年间刻本《鸳鸯绦》 , 刻中版画二十二副 , 张淑儿画堂起舞即为其之一 , 构图相近可兹参证 。 此故事流传甚广 , 虽不过是秀才落难 , 美人相救 , 私订终身 , 一举成名 , 姻缘相合的老套 , 但叙情紧凑 , 扣人心弦 , 杨、张二人坚贞不二、用情致深 , 观者无不动容赞叹 。 张淑儿于方毯上旋舞 , 是这组《鸳鸯绦》画意作品的最显著特征 , 然毯上旋舞的形式源于西域传来之胡旋舞 , 中原本无 , 张淑儿在此作胡舞当是庆送男主人应征边疆之佐证 。

“舞低杨柳楼心月 , 歌尽桃花扇底风……今宵剩把银釭照 , 相逢犹恐是梦中 。 ”这首淡淡的鹧鸪天 , 正好配上这出《鸳鸯绦》中彩袖翩跹的张淑儿 。 康熙绘笔被誉为独步本朝 , 其精彩之处不只是在著名的刀马人之间 , 在这幅声色并茂的家宴图里 , 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刚柔并重的艺术魅力 。 细致入微 , 层次分明的衣袍 , 敷染精致准确 , 需细心体会观察 。 艺术的讲究 , 在于无微不至的细节当中 。
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生产真正做到了“官搭民烧” , 这为瓷器画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创作环境 。 这一时期 , 景德镇御窑厂将御器委托好的民窑烧造 , 同时烧造经费、原料成本却都按项提供 。 彼时的陶工是按工计价 , 官方可以凭借自身的特权 , 以优惠的待遇争取技术更好的匠人 , 这样一来 , 御窑与民窑彼此合作与竞争 , 同时又共享技术和原料 , 对彼此的设计式样来源也产生了互惠效应 。 总体来说 , 在当时御窑的生产中 , 一定程度上吸收民间艺术自由活泼的风气 , 瓷器上也开始大量出现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画面;另一方面 , 官搭民烧使官窑技术配方几乎完全公开 , 优质的制瓷原料、精湛的制瓷工艺都毫无障碍的进入民窑 , 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
▌我见汝亦怜的康熙“大头女”
传统认为 , 中国绘画通常以“山水为上 , 人物小者次之 , 花鸟竹石又次之 , 走兽虫鱼又其下也 。 ”但对于瓷器绘画 , 人物题材却是最难表现的 , 因而又有“瓷品之画 , 以绘人为上 , 绘兽次之 , 花卉山水又次之 。 ”
在瓷器上装饰绘画 , 首要的难题是线条 。
为了追求细劲有力的笔墨线条效果 , 景德镇陶工费尽心机:明初时候利用矾红细线勾勒龙纹 , 成化斗彩用釉下青花勾勒线条 , 再用釉上彩填补颜色……
丰富的色彩也很重要 。 早在成化时就出现了黄、绿、红、紫等诸多釉上色 。 黑色釉上彩较晚 , 是直至嘉靖隆庆之后才出现的 , 技术却不成熟 , 烧成后极易脱落 。 康熙时期的釉上彩经过技术改良 , 把调和珠明料的胶水换成了乳香油之后 , 釉上黑彩线条完全能达到绘画中的黑白分明 , 如纸上勾勒一样的效果 。 至此 , 因釉上蓝彩和釉上黑彩的加入 , 康熙瓷器的笔墨线条表现技艺才臻于完备 。


清康熙 五彩仕女图盘一对 大英博物馆
纯洁无瑕的洁白釉面上 , 黑色釉上彩的线条勾勒加强了人物的刻画 。 在康熙五彩仕女图装饰的瓷器上 , 常见黑彩勾勒眉目 , 使面目清晰 , 而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赭 , 更加妩媚 , 颇为妖娆 。 人物衣纹的线条有了黑彩的勾勒 , 衣褶更加清晰流畅 , 飘逸婉转的线条突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 , 曲线感十足 , 亭亭玉立 , 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高贵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