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叶锦添版《倾城之恋》尽显“新东方美学”,万茜宋洋细腻表演获赞

【叶锦添|叶锦添版《倾城之恋》尽显“新东方美学”,万茜宋洋细腻表演获赞】1月6日至10日 , 由张敞编剧 , 叶锦添担任总导演和视觉总监 , 万茜、宋洋领衔主演 , 根据张爱玲经典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倾城之恋》 , 成为极其罕见的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演出的话剧 。 一方面因为这部名家名导名演的作品票房实在太火 , 即便剧场大了 , 但五场演出依然一票难求 。 另一方面 , 也因为该剧不同于传统话剧 , 而是通过文学、电影、戏剧、舞蹈、音乐、服装、灯光、多媒体、舞台装置等综合性艺术手段 , 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时长里 , 全方位调动着观众感官 , 沉浸在一场非比寻常的新舞台美学当中 。
叶锦添|叶锦添版《倾城之恋》尽显“新东方美学”,万茜宋洋细腻表演获赞
本文图片

用“留白”与“气息”去呈现张爱玲原著气韵
张爱玲原著小说《倾城之恋》中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白流苏被兄嫂所不容 , 为了逃离这个古老家庭的颓败生活 , 她用自己的青春孤注一掷 , 和纨绔子弟范柳原展开了一场斤斤计较的爱情博弈 。 最终 , 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成全了他们 , 在动荡的世界中成为一对平凡安稳的夫妻 。
然而 , 改编张爱玲又是极其困难的 , 无论是她看透世情的苍凉文字 , 还是那些文字后“语焉不详、难以描述、独树一帜”的复杂情绪 , 既让读者痴迷 , 也让改编者惶恐 。 身为“张迷”的编剧张敞在改编时 , 尽可能保留了原作小说中白、范的对话 , 也有意尝试不把语言写得过于密集 , 在言语谈话之间找到一种“旧时代的空气” , 他说:“‘气息’是张爱玲之本 , 不抓不行 , 又不能抓太紧 。 ”
叶锦添导演更是用电影视觉叙事创造的大量的留白与气息 , 打破了大众认知中台词密集的戏剧观演经验 , 让观众的每一个细胞都全部张开 , 全身心感知电影镜头与剧场气场融合后带来的宏大与细微、抽象和具体、写实和虚幻的丰富质感 , 从而更能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孤独与人生的荒凉 。
叶锦添|叶锦添版《倾城之恋》尽显“新东方美学”,万茜宋洋细腻表演获赞
本文图片

既有大的艺术审美 又有小的细节讲究
演出一开场 , 就是一段长达7分钟的黑白电影默片和舞台上的舞厅戏同时出现 , 刻意错位又交相辉映 , 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 , 交代了原著中没有详述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初次见面场景 , 以及他们身边各种人物的复杂心态 , 迅速将观众带入一种特殊的观赏氛围当中 。
紧接着 , 出现在舞台上的Y字型大型转台 , 将戏剧空间分割成若干区域 , 随着行云流水的设计与转换 , 旋转腾挪间搅动时空 , 时而是阴郁的白家 , 时而是灯红酒绿的舞厅 , 时而是阴暗的浅水湾饭店 , 再加上永恒的月亮 , 不确定的树影.......总导演叶锦添炉火纯青地通过多媒体电影影像、流动的舞台装置、华丽而斑斓的服装 , 将视觉和空间带来的“后戏剧剧场”充分展现 。
叶锦添导演还以意识流般的黑白影像 , 诠释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前史:十来岁的白流苏在倾盆大雨中隔着无数陌生人自成的“玻璃罩”寻找母亲 , 范柳原孤身流落在异国他乡的英伦往事 , 都为人物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情感做了细腻的铺垫 。 原创作曲杜韵更是别具匠心 , 让极具戏剧感的音乐烘托着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内心及戏剧的张力 , 对推动剧情和渲染情绪立下汗马功劳 。
《倾城之恋》不仅有“大”的艺术审美 , 也有“小”的细节追求 。 叶锦添亲手设计的每一件旗袍精雕细琢 , 不仅完美复刻30年代的时代风貌 , 又兼具现代审美 。 舞台上的道具则细致到白家餐桌上的菜肴、梳妆台上的香水瓶 , 甚至是角色手中的几枚美元 , 都极为精致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