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华人文学创新研究方兴未艾(侨界关注)

华人|华侨华人文学创新研究方兴未艾(侨界关注)
文章图片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四日 , “华侨华人文学与中外文明交流:理论创新与文本阐释”学术研讨会现场 。 受访者供图
近日 , 由华侨大学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文学与中外文明交流:理论创新与文本阐释”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举办 。
研究重心从“文”移到“人”
华侨华人文学是本次会议的关键词 , 在学科建制上 , 它通常被称为海外华文文学 。
华侨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陈庆妃表示 , 提出“华侨华人文学”这样一个略显差异的概念 , 是由于华文文学在“文”即语种文学角度下 , 长期以来被顺理成章地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次级学科 , 很容易仅从“文学性”着眼 , 从中国位置看问题 , 忽视了海外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华侨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影响 , 因而流失了文学之外的研究活力和独特价值 。 从“华文文学”到“华侨华人文学”的概念调整 , 是研究重心从“文”到“人”的转移 , 是从文本内容研究走向更宽广的华侨华人世界研究的转移 。
“夫源远者流长 , 根深者枝茂 。 ”陈庆妃表示 , 晚清以降 , 伴随西方殖民扩张 , 华侨华人文学在中国大移民时代下诞生 。
曾经流行于闽粤地区的“过番歌” , 以民间歌谣的形式记录了当时南方劳工“下南洋”“过番”的苦难经历;晚清外交官黄遵宪、左秉隆以及被誉为“星洲寓公”的邱菽园等 , 组成了古典汉诗的海外离散文脉 。 这两条支脉共同构成了华侨华人文学的源头 。
五四运动后 , 海外华文新文学出现 , 开启了华侨华人文学的现代书写时代 。 二战后 , 随着东南亚民族国家的独立 , 华侨华人完成身份转换 , 其文学书写也从侨民文学转型为华人文学 , 成为所在国的族裔文学 。 欧美国家的华侨华人文学则以其华人性成为移居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
“目前华侨华人文学由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几个重要的文学板块组成 。 就目前的创作而言 , 以改革开放后随中国大陆出国留学潮而涌现的新移民文学最受瞩目 。 新移民作家以弹性公民身份 , 在移居国和祖(籍)国之间双向流动 , 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海外军团 , 讲述中国故事 , 也讲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故事 , 同时以文学创作诉求作为移居国新公民的合法权利 。 ”陈庆妃说 。
推动建立学科自主性
陈庆妃说:“‘华侨华人文学与中外文明交流:理论创新与文本阐释’学术研讨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办的 , 一方面期待在新的理论视野和中外文明对话的高度继续华人文化诗学理论的探讨 , 以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拓展华文文学的研究视域;另一方面旨在联结国际学术中的族裔研究与华侨华人历史 , 探讨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侨华人群体的书写权力与言说方式 , 以及族裔和谐、文明共生的交流路径 。 ”
此次会议以中青年学者为邀请对象 , 期待学科之传承与创新 。 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华人文化诗学与华文文学理论创新、华侨华人历史与少数族裔理论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与文明互鉴、欧美华文文学研究与文明互鉴、台港澳文学研究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 。
【华人|华侨华人文学创新研究方兴未艾(侨界关注)】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韩国东亚大学、中国社科院、福建社科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 , 以及华侨大学的数十名学者参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