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于无声处聆禅意

?张中杰
身处小小说大本营郑州的莫小谈 , 近年来风头强劲 。 他延续写意风格 , 注重人性开掘 , 达到虚实交融、言简意丰效果 。 他的力作《蝉鸣》(《百花园》2021年第6期) , 被评为“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好小说” , 从中可见一斑 。
小说讲述了夏日寺院蝉声中 , 孩童时代的“我” , 慧明和尚施饼、诺饼、止饼的故事 。 通篇并无复杂情节 , 大道至简 。 如书法家对于大写“一”的忌惮 , 于浅显质朴中开拓灵魂深度 , 莫小谈逆流而上 , 大胆挑战自己 。
《蝉鸣》美在立意之高 , 让人感悟题旨内蕴之厚 , 会意至深 。 小说艺术 , 如僧人闭目打坐内修 , 自具教化真善美的功能 。 蝉叫停而鸣声延宕不休犹萦绕于耳 , 丝丝缕缕润物无声 , 透射出悲悯情怀 。 却有动有静 , 虚实相生 。
对于作者来说 , 每篇小说都会以各种方式阐述心声 。 《蝉鸣》则间接让人们悟出:别人赠予的 , 你可以有选择地坦然接受 , 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绝不可轻举妄动 , 尤其是偷抢私自占为己有 。 这是一种高度文明的自觉、严谨的修为和严格的自律 , 却是本本分分做人需要坚持的原则 。 作者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强调和抨击什么 , 而是通过神秘氛围营造 , 时时处处提醒你人生关键时刻要回避什么、拒绝什么 。 这种看似不自觉的换位思考 , 善意互动 , 以人为核心 , 多种文化交织融合 , 让多义性酝酿发酵共同发力 , 凝聚强大气场 , 形成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 拒绝身外之物 , 在“伸手”之前自我棒喝及时止损 , 应是人的本能 , 从这一角度理解 , 我们不妨将它归为一篇廉洁题材的小小说 。
《蝉鸣》贵在语言洗练唯美 。 作者似高明的画师 , 笔墨浓淡尽蕴于胸 , 点线勾勒 , 下笔如神 。 西山禅房 , 蝉鸣幽树 , 活泼稚童 , 慧明和荷 , 甜美鏊饼 , 得后不得 , 白描素达 , 充满电影画面感 。 富具辨识度的散文化语言直通受众心径 , 21个叠词和大量动词飞跃 , 使语言会呼吸有节奏感 , 充溢灵气和锐气 , 令人走心 。 通感和隐喻手法运用自如 , 化石成金 。 人与蝉 , 饼与人 , 物与我 , 不同视角解读均可让人苦思良久 。 寓言式风格最易让人冥想后顿悟:蝉对马鬃套的好奇心使它被人所“围猎” , 人面对诱惑时 , 是不是如蝉 , 欲念加身当悬崖勒马 , 才不至于被套而身陷囹圄呢?
情节上 , 《蝉鸣》通过虚中藏实 , 实里含虚来推动 , 小切口推出大纵深 。 如锯断巨木 , 锯锋所至 , 沧桑年轮纤毫毕现 。 孩童套蝉 , 慧明施饼 , 允诺授饼 , 禅房止饼 , 并不曲折 。 这些若有若无真假莫辨的记忆之实 , 掺和着禅意笃思人生舍得哲理之虚 。 作者言而不尽其意 , 善于为读者留白 , 隐而不发 。 加上第一人称“我”的讲述 , 增加了真实感 , 自然以小博大 , 以物喻人 , 力透纸背 。 悄然无声地把那些关于真善美的道义 , 输入我们的心里 , 生根发芽 , 终生相随 。 传递出人生当慎独、善止贪欲的处世之道 , 妙不可言 。
【人性|于无声处聆禅意】结尾在“我”觅而不得答案 , 慧明突然圆寂 。 石破天惊 , 戛然而止 , 余韵悠长 , 耐人寻味 。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 , 文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正当的道义观 , 提升了人性的质量 。 莫小谈以小说形式“壁画”出的这种悲悯情怀 , 恰好可以弥补当代中小学教育缺失的情感教育 , 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