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认识,在推动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正确认识“文化产品”“文化精品”“文化经典”

_原题为: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认识,在推动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正确认识“文化产品”“文化精品”“文化经典”
舒小峰
质量#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认识,在推动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正确认识“文化产品”“文化精品”“文化经典”
文章插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文化精品”和“精品力作”成为热词。但是,“文化精品”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人们对它的理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认识,在推动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
存在将文化精品“庸俗化”“绝对化”这两种片面看法
关于“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经典”这三个概念,至今尚无权威定义,为便于探讨问题,试做一定义:“文化产品”是指历史上各个时期由人类创作的、以精神消费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文化精品”是经过精心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文化产品。“精品力作”“优秀作品”指的也是“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是世代相传,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文化精品。“不朽作品”指的也是“文化经典”。
从逻辑关系上看,“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经典”三者应当是线性递进的关系,即:文化产品——文化精品——文化经典。并非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文化精品,但文化精品必然是文化产品;并非所有的文化精品都是文化经典,但文化经典必然是文化精品。
从数量关系上看,“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经典”三者呈现出金字塔的形式。“文化产品”是基础,数量最多,“文化经典”位于塔尖,数量最少。没有众多的“文化产品”,就不可能产生“文化精品”,没有一定数量的“文化精品”,就不可能出现“文化经典”。
现在,存在将文化精品“庸俗化”“绝对化”这两种片面看法。将文化精品“庸俗化”的看法,其实是把“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混为一谈,把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看作是“文化精品”,将文化精品“泛化”和“庸俗化”了。文化精品“绝对化”看法则认为,现在文学作品多得看不过来,可有哪一部能和《离骚》《红楼梦》相比?这种看法在坊间广泛存在、广为流传。这种观点有其针对性和合理性,却有失偏颇,把“文化精品”和“文化经典”混为一谈。
文化经典具有四个特性
文化经典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从形式上看,文化产品都受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的限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决定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而技术的进步,则直接导致文化产品生产工具的变革和进步,甚至导致新的文化门类的出现。从内容上看,文化产品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或受到当时当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审美倾向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很多文学经典都深刻地反映和揭露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贴社会现实。
文化经典都具有创新的特性。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产品不可能成为文化精品,更不会成为文化经典。文化产品的内容必须创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是一种智力活动,因此,所有文化经典作品从内容看都具有独特的原创性。文学作品自不必言,即使是工艺美术品,也没有两件是完全一样的。对文物进行复仿制,其技术再高,价值也无法与文物相比。“山寨”作品永远不能成为精品,更不会成为经典。
文化经典都具有精心创作生产的特性。在我们今天看到的众多文化经典当中,有很多是经过作者长时间创作才最终完成的,很多“惊世之作”历经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也有一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虽然看似短暂、随意,但也总有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秘辛。即使是曾经创作出经典名作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其作品也并非件件经典。历史上大量的应酬之作、应景之作甚至是游戏之作,也都不是经典之作。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深入的生活体验和精心的创作,只是闭门造车,粗制滥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不可能成为文化精品,更不可能成为文化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