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申城大学有了更多空间自由交流激荡思想!图书馆从无声走向“有声”,庭院书店处处可驻足、交流......( 三 )


尹舜有一则观察:不少高校老校区学院建筑彼此独立,院与院之间缺乏交流。“这一点尤其需要改变,培养具有交叉视野的人才,校园建筑也要体现融合的氛围,不能相互‘孤立’!”他的这一番话,也道出很多高校师生的心声。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空间需要进一步“打破围墙”。
同济大学&申城大学有了更多空间自由交流激荡思想!图书馆从无声走向“有声”,庭院书店处处可驻足、交流......
文章插图

2021年秋季学期,同济大学的宿舍楼前多了一块新天地——“暖居”。这片芳草庭院,串起不同宿舍楼、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子,供师生休憩、学习、清谈,深受师生欢迎。在刘悦来看来,空间上的连接,不仅能够引发行为和思想上新的碰撞,还能激发不同专业学生互相交流、融合,真正达到“学科交叉”的目的。
同济大学&申城大学有了更多空间自由交流激荡思想!图书馆从无声走向“有声”,庭院书店处处可驻足、交流......
文章插图

另一个有关空间连接的范例,便是位于上大路的上海大学的教学楼群。这里被一些学者喻为“高校建筑的空中花园”,因其连廊的设计,使得师生在任何一座教学楼上完全可以做到“不下楼到彼楼”。而这也正是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治学思想的体现。钱伟长曾亲笔画下教学楼群的概念草图,并嘱咐:不要让各个学院的同学们感到自己只在自己的学院——要让他们随时可以“串门”。
这便是“流动的空间”所承载的魅力。此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没有围墙的北馆教学楼就曾广受好评。这座教学楼里没有一面隔墙,用家具做分割,每个空间有相对独立的围合感。学生站起来就能看到隔壁,坐下来就是相对私密的空间,虽然彼此分属于不同年级,但却能实现零阻隔交流,每张桌子都能看到窗外的风景。
“这也在启发我们,校园究竟需要怎样的开放空间。”结合多年从事社区微更新和空间改造的经验,刘悦来发现,最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公共空间是亭子。“这样的半开放空间不仅可以方便人们聚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因其开阔的视野天然地带有连接性,把周边的环境、人、物连接在一起,可以有效激发创意和活力。”而这些经验,或许也将为未来的大学校园微更新带来更多启迪。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