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纪念|金采风:搞艺术的人一定要“痴”

【编者按】 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金采风 , 2022年1月10日上午10时45分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去世 , 享年92岁 。
金采风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 , 创造了《盘夫索夫》《碧玉簪》《彩楼记》《汉文皇后》等众多经典剧目和经典形象 。 因为擅演青衣花衫并兼花旦 , 金采风在越剧舞台一直极具个性 。 她所创立的金派艺术在继承袁雪芬流派基础上 , 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 , 自成一格 , 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 。
在越剧界 , 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和丈夫黄沙导演一直是越坛的一段佳话 。 金采风被认为是新中国培养的越剧艺术家 。 而黄沙作为上海越剧界的金牌导演 , 一生先后导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盘夫索夫》等近40出越剧经典作品 , 为越剧从一桌二椅的简单形式向编、导、音、美综合艺术发展留下了珍贵经验和宝贵贡献 。
2009年5月 , 金采风以她和已故丈夫黄沙的名义 , 举办了一次表演和导演艺术系列活动 , 这个名为“越剧黄金”的系列活动也是越剧界第一次将表演、导演艺术集中起来进行演出和研讨 。
本文曾于2009年金采风“越剧黄金”系列活动举办前刊发在《东方早报》 , 金采风当时谈及了对越剧这门综合艺术发展的想法 , 并反复强调:“越剧没有编剧导演是不行的 。 ”现重发此文以表纪念 。
大学|纪念|金采风:搞艺术的人一定要“痴”
文章图片

电影《碧玉簪》中金采风饰演李秀英 。
一个是从浙江宁波小户人家走出的越剧新星 , 一个是圣约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的穷酸才子 。 上世纪50年代 , 金采风和黄沙 , 两个对戏剧充满热忱的年轻人因为艺术走到了一起 , 从此开始了幸福并坎坷相伴的人生 。 当年 , 这对别人眼中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 , 不仅改变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 也影响了越剧艺术的发展 。
30多年艺术和生活上的朝夕相伴 , 使得金采风和黄沙的艺术几乎不分你我 。
而黄沙带给金采风艺术上最大的影响 , 是他导演生涯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老戏一定要新演” 。
就在下周(2009年5月27日至31日) , 一个名为“越剧黄金”的表演导演艺术专场暨系列活动将陆续展开 。 整整一周内 , 作为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的金采风将亲自登台领衔自己的表演专场 , 黄沙的导演艺术专场和两人的代表作《盘夫索夫》还将以明星版的形式重新演绎 。 就在活动开始前不久 , 金采风还把两人的人生故事和艺术追求集书成册 , 这本名为《越剧黄金:我与黄沙共此生》的新书也将于下周六在书城签售 。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 金采风已经是一代越剧流派创始人 , 而已故的黄沙也成为了越剧史上作品丰厚的大导演 。
尽管黄沙已经逝去整整20年 , 但谈及自己的丈夫 , 79岁的金采风情深依然 。 说到动情处 , 甚至禁不住神色黯然 。 无论是感情上 , 还是艺术上 , 这对“越剧黄金” , 始终怀有着今天看来最是难得的忠贞情怀 。
大学|纪念|金采风:搞艺术的人一定要“痴”
文章图片

《越剧黄金:我与黄沙共此生》
传统女演员遇上了新派大学生
金采风在所有的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中 , 走过的艺术道路是最与众不同的 。 她既非科班三考出身 , 也没有进戏校专门训练过 。 她是唯一一个从纯粹的越剧爱好者 , 成长为一代越剧名家的演员 。
因为从小跟随祖母去看戏 , 金采风很小就喜爱上了越剧 。 和所有那个时代的戏迷一样 , 金采风也会一个人偷偷溜进剧场 , 回到家里把大床当舞台 , 被单代水袖 , 经常学着唱起来、演起来 。 十五岁那年 , 她终于如愿考进了雪声剧团越剧训练班 , 怀着诚挚之心拜师学艺 , 尽管唯一的报酬是在日夜场之间吃一顿“堂中饭” , 未来的前途也许只是跑跑龙套 , 但金采风没有像很多同学一样放弃 , 最早唱小生的她因为经常在电台“顶唱”逐渐崭露头角 , 之后进入了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 , 与吕瑞英、丁赛君 , 并称为东山的“三鼎甲” 。 1951年 , 和那个时代所有追求进步的青年演员一样 , 金采风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 。 也就在那个时候 , 她认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黄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