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明白所谓的“帝王之术”,也许是因为没处在相应的位置。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心是最复杂的,能够洞悉人性、游刃有余,才能成为江湖中的高手;古今中外成功的领导者(无论在官场还是企业),都是实践“帝王之术”的行家。而在理论领域,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成了后世学习“帝王之术”的指南。
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文章插图

最早对帝王之术、人君之术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相传由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的《管子》。但根据史学界考证,此书实际上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庞杂浩大,涵盖了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等众多流派的观点,可谓包罗万象,被视为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其中,它对于帝王之术的论述更是让人眼界大开。所谓的帝王之术,又称人君之术、人君南面术(古代帝王坐北朝南),指的是法家理论中的君主治国学说。首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君主的思想、行动就关乎着一个政权的走向与安危。因此,《管子》提倡为君者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心术”,约束自我言行,任何举动都要恰当,既要有所为,又不可过界,以免过犹不及。
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文章插图

第二,“上下之分不同任”。领导者想要成事,必须要获得下级的普遍支持,但怎么控制手下、掌控好两者的关系,这里面很有讲究。按照《管子》的观点,领导者需要把控的有四点:制定规矩,让手下遵照执行;知人善任,根据下属的能力、表现对其委以职务,把人安排到正确的位置上;领导者千万不能事必躬亲、越俎代庖,不要降级插手下属该干的事,但同时也不允许手下僭越;做好监督、检验。对于最后一点——如何监督手下,《管子》的主张是:因任无为、静以待时。说得简单粗暴一点:领导者表面上一定要表现得不动声色、不偏不倚,实际上却暗地里察言观色、目光如炬;对待手下说的话,既要能够吸取有益的意见,又得保持主见、不能轻易被带偏。这就是所谓的“城府”。因此,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越是大领导,往往越会体现得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但咱们千万不要被这个表象迷惑,这也许是让你放松戒备、展现出最真实一面的“套路”。
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文章插图

除了《管子》之外,战国时期的那些法家代表人物,比如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也会特别提倡所谓的“术”,本质上也就是帝王之术。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但与《管子》大同小异。慎到是齐国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家的重要创始人,而且他还是法家“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帝王之术,他主张“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即君主不能事必躬亲,尽量让手下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第一,君主并不是天才,不可能样样精通;即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免不了会犯错。所谓干得多、错的多,如果君主啥都自己上阵,会让臣子发现他的愚蠢,将会严重削弱其威严;第二,假如一个君主确实很优秀,啥领域都能应付,那臣子们则会闲的没事干、成为国家的负担,而且还会变成了领导为部下们工作、“君臣易位”。第三,领导者将工作分配给下属,自己居上监督,有利于激发人才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