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二 )



申不害也是法家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曾在韩国为相15年,主持了法家变革,实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让韩国一度呈现出强盛之势。对于驾驭臣子的“术”,申不害的观点显得比较偏激。在他看来,对于一国之君而言,臣子才是最大的威胁,这些人会蒙蔽、欺骗君主,有可能僭越作乱,甚至还会弑君自立。为了提防这些臣子,君主必须做出一副无为而治的模样,装作看不见、听不着,让手下找不到切入点,这样就没法钻空子,自然就会体现出真实的一面。下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无论是治国还是御人,商鞅都强调一个“法”字——立功就赏,有错就罚,以这种相对客观的标准来迫使臣子按照君主的要求行事。
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文章插图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则糅合了那些先行者的观点、并且实现了升华。在他看来,帝王之术的核心在于权势不得下移,君主一定要绝对专制、绝对地集中权力,避免手下权势过重。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他提出了君主驾驭臣子的七大秘诀:君主必须时刻对臣子的言行进行考察,不要偏听,也不能轻信;君主不可以仁慈,对于下属要有过必罚,以此体现、维护自己的权威;注重信用、有功必赏,而且是重赏,以此鞭策下属们卖命;全面、逐一听取部下的意见,督促他们展开行动;疑招诡使——给部下一个不合理的命令,然后看其反应。如果对方立即执行,那皆大欢喜;如果讨价还价,那不好意思,得好好收拾。后世最经典的案例有二:汉景帝赏给周亚夫一大块肉却没给餐具,后者不满,惨遭清除;李世民临终前毫无理由地贬退李世勣,后者立即领命动身,不久后被召回提拔为宰相。挟知而问——领导者明明很清楚某一件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询问下属,以此测试对方是否对自己诚实。这种例子就更多了,隋炀帝杨广曾故意征求贺若弼对一众名将的看法,后者把其他人大贬一通,遭到了杨广的冷遇。倒言反事—故意说一些反话,从下属的反应来测试其为人。最为经典的反面例子,莫过于指鹿为马了。
【 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君主@“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文章插图

在所有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中,韩非子是帝王之术研究的最透彻的一位(没有之一),以至于还是秦王的嬴政看到《韩非子》后,大受震撼、受益匪浅,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由此可见,所谓的帝王之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权谋、心计,本身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反感它,并不意味着能不受其影响;在纷繁的现实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是不可避免的,了解基本的人情世故,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当然了,万事知易行难;多看看历史故事,是提高我们“情商”的一条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