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三 )


人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大概是遇到一个懂我们的人。
他理解我们欲言又止背后的沉默和孤独,他懂得我们开朗外表掩藏下的彷徨与苦痛。这一切,他懂,他感同身受。
人生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文章插图
相扶,从此生到来世
抗战结束后,梁实秋一路辗转,最后去了台湾。1951年,冰心夫妇回到了北京。三人之间,隔了一条浅浅的海峡。谁知这一隔,竟是永生不复得见。
世事仳离,时局动荡,人间万象都是友情的试金石。
1969年,梁实秋得到消息,说冰心夫妇已经亡故。他悲恸不已,写下悼文《哀冰心》。后收到友人来信,方才知晓这个消息是误传。
梁实秋“惊喜之余,深悔孟浪”。
后来他得知,冰心已经看到了他这篇悼文,他不由感慨道:
“现在我知道冰心未死,我很高兴,冰心既然看到了我写的哀悼她的文章,她当然知道我也未死。现在彼此知道都还活着,实在不易。”
有时候,友情也如同婚姻,唯有经历过一番风雨,才能更加纯粹和坚韧。
【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1982年,梁实秋写下《无关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托女儿赠予冰心夫妇。
梁文茜说:“爸爸让我带句话,‘他没变’。”冰心笑着回应:“我也没变。”
对话背后的含义旁人不得而知,知道的,大概唯有这两人。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向来不易,既要耐得住岁月的消磨,也要经得起利益的考验。
冰心和梁实秋之间的友情穿越过时代的粗粝沙尘,时光漫漫,人生海海,然而这些都不能让他们失去心有灵犀的默契。
因为不易,所以才珍贵。
1985年,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怀旧——忆故知》出版了,冰心欣然作序。
岁月如同白云苍狗,转眼间,大家都成了耄耋老人。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文章插图
冰心在序文里深情回忆抗战胜利至今40余年的生涯,写道:“大家都是80以上的人了,回来畅谈畅游一下,如何?”“我和文藻和你的儿女们都在等你!”
“怀乡”,是晚年梁实秋笔下非常突出的情结。
尤其是那个有着“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的北京城,他是夜夜思念而不成寐。
彼时,两岸关系和缓,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探亲访友。冰心也在日日期盼着老友的归来,谁料,她不曾等来风雨故人,等来的却是老友不幸逝世的噩耗。
1987年,梁实秋先生在台北因心梗病逝,心中尚带着晚年无法落叶归根的遗憾。
梁实秋曾说自己一生有四大遗憾:
一、还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亦有同感。
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处处遗恨,始终难以完满。
短短一个月,87岁的冰心写下两篇悼文:《悼念梁实秋先生》、《忆实秋》,字字含泪,句句啼血。
“实秋身体一直很好,不像我那么多病。想不到今天竟由没有死去的冰心,来写忆梁实秋先生的文字。”
“我怎能不难过呢?我们之间的友谊,不比寻常啊!”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文章插图
1999年2月28日,“世纪老人”冰心在北京逝世。这一段故事,也永远消散在了历史的风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