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如果春秋是个联合国:读懂春秋70国,春秋也就读懂了一半( 三 )


这类诸侯国与中原属于亦友亦敌的关系,他们一开始并不属于中原文化序列,是促成中原国家团结的威胁和敌人,但一旦强大起来,他们主动学习和融入中原文化,与中原无异。楚国长期角力中原霸主,吴越在黄池之会、徐州会盟上一度称霸,中山在战国初期与中原诸侯“相王”等时间,说明了他们对中原的影响。


诸侯#如果春秋是个联合国:读懂春秋70国,春秋也就读懂了一半
文章插图

第四流,小国、大诸侯国的附属国等,这类国家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代表如曹国、谭国、许国,鲁国的附庸国牟国、邾国、费国等,晋国的附庸郇国、霍国等等。
这类国家是除上面以外的的周王室分封国,他们的数量很大,在春秋初年这个数字可能超过100,但是对于春秋时事来说,他们属于凑数国。他们或在一场战争中成为导火索,或在一次外交事件中充当炮灰,或成为霸主装点门面的会盟参与国。他们时时活跃在春秋的舞台上,但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舞台的主角。等到春秋结束,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随着时代一起消失了。
当然,除了中原诸侯和脱夷入夏的国家之外,还有许多国家活跃于春秋的舞台上,他们被统称为“蛮夷戎狄”。
蛮夷戎狄的称呼来自于周。周王朝建立以后,将自己的生活和影响的地区标榜为中原,而将周围的部落称为蛮夷戎狄。就像西方所谓“文明”和“野蛮”的定义如出一辙。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一段话能够很好的说明中原和蛮夷戎狄的区别:不是说生活在这里(蛮夷地区)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低能,而是说,由于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这儿(蛮夷地区)长期保留了其他地区(中原地区)早已抛弃了的那种生活方式。
准确的说,这些分布在中原四周的部落国家与中原不属于一个文化圈,只不过生活方式不同,并不代表他们的实力弱。
而且,在春秋前期,他们一度比中原诸侯国还要强大,在春秋后期中原科技的发展才最终将他们比下去了,进入了全面的征服阶段。对于春秋历史来说,他们绕不过去。
蛮夷国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有:齐晋之间的赤狄(唐吝如氏、留吁、皋落氏);晋燕之间的中山(鲜虞、肥、鼓);燕国以北的令支、孤竹;晋国以北的楼烦、林胡;秦国西北的义渠、乌氏、西戎(荡社氏);秦晋之间的白狄。
这些部落大多与中原诸侯为敌,在周衰落后侵入中原诸侯之间,因此前期对中原诸侯的威胁极大,但春秋的中后期,他们之中的大部分被中原征服,还有些成为中原国家的附庸,如赤狄、白狄、还有翟人等都有前往晋国朝拜的记录。如义渠、林胡等坚持到战国时期才被征服。最终大多融入了中原文化圈内。


诸侯#如果春秋是个联合国:读懂春秋70国,春秋也就读懂了一半
文章插图

春秋实际也是一部征服史
还有曾经周没有完成征服的蛮夷,在春秋后期已经衰落的,比如徐、州来、莱夷等;一些严格来说并不算是蛮夷,但由于山川阻隔与中原接触并不密切,但在春秋后期逐渐出现在中原的视野之中。比如蜀地的蜀国和巴国;汉中一代的庸、绞国等;长江流域的吴、越、舒等。
子彧说:理清70国,读懂500年
如果把春秋时期的华夏地区比作一个联合国,那么,周王室是名义上的联合国创始人,但已经大权旁落。晋、齐、秦、楚属于常任理事国,具有召开联合国大会的权力。只不过他们之间采取的是轮值主席国制度,而轮值的方式,不是投票而是战争,同时还需要创始人周王室的同意。
其他的中原诸侯卫国、鲁国、郑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属于联合国成员国,受到常任理事国轮值主席的保护,同时上交数额较大的会费。而楚、越、吴本来不是联合国成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同,并成功当上了联合国轮值主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