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狂人黄侃:让胡适沉默以对,称钱玄同为“疯子”,与鲁迅相互钦佩




白话文$狂人黄侃:让胡适沉默以对,称钱玄同为“疯子”,与鲁迅相互钦佩
文章插图

黄侃的文学造诣,可以用“博古通今”来概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黄侃精通经学诗卷、音韵训诂,是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他被评为:“乾嘉以来小学集大成者,传承语言文学的承前启后之人”。相传,黄侃三岁就能读书识字,七岁就能填词作诗。黄侃七岁所作之诗:“一丈红蔷荫碧溪,柳丝千尺六栏西。二情难学双巢燕,半枕常赠五更鸡。九日身心百梦杳,万里云水四边齐。十中七八成虚像,赢得三春两泪啼”。黄侃年幼时便饱读诗书,他家中藏书千卷,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学之时他拜在章太炎门下,后来,黄侃和章太炎、刘师培并列为民国三大文学“疯子”。


白话文$狂人黄侃:让胡适沉默以对,称钱玄同为“疯子”,与鲁迅相互钦佩
文章插图

为什么说是“文学疯子”?可能章太炎的这个解释最容易让人接受: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神经病才能做到,其真性情着实可爱也让人佩服。所以在那个年代,“疯子”这个称号,有赞美一个人的意思。举个例子来讲:黄侃青年时期文学造诣就很高,但是除了文学造诣高他还兼具脾气大、毒舌、性格倔等诸多特点:黄侃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王闿运,二人交谈之中王闿运被黄侃的文学造诣所折服,遂夸奖道:“你年方弱冠便文采斐然,犬子不能与你相比。”


白话文$狂人黄侃:让胡适沉默以对,称钱玄同为“疯子”,与鲁迅相互钦佩
文章插图

一般人听到前辈如此夸奖,肯定会面红耳赤,然后回答:“应该多向前辈学习”。非一般人的黄侃却答道:“您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您儿子”。听到如此回答的王闿运脸色大变,但是只能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再不和此人来往。所以一般学者根本不敢和黄侃比较才学,因为你比输会被怼的很难看,比平还是会被怼的很难看,除非你确信自己能赢。被怼已经算得上是好运气,可陈汉章教授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1927年,黄侃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做教授,在这里,他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好友—陈汉章。黄侃手稿两人经常一起探讨文学典故,情至深处勾肩搭背宛若兄弟。但是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就算再怎么情投意合,也总有南辕北辙的时候,所以对于实在没有办法,用探讨解决的分歧应该怎么办?既然动嘴解决不了,那就动手吧!黄侃气冲冲地拿了根木棍给了陈汉章,自己则拿了一把短刀要和陈汉章像西洋武士那样来一场决斗,以此来分出胜负。陈汉章自是百般不愿,但是黄侃是个暴脾气,不到南墙不回头。幸好同事察觉出事情的反常,及时阻止才没有酿成悲剧。这样看来应该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在芸芸众生之中,独树一帜。


白话文$狂人黄侃:让胡适沉默以对,称钱玄同为“疯子”,与鲁迅相互钦佩
文章插图

但是细细读来,黄侃的所有反常表现都和学术有关。那是因为对于文学研究,我们的黄侃教授是一片痴心向明月。黄侃对待治学和著述的态度一直十分严谨,所学的经史书卷都要阅读十遍以上,直到能说出概论、精要、典故的具体的页数、章节、段落。黄侃在北大任教的时候,专心研究文学,甚至觉得出门吃饭都会浪费时间,为了节约时间他一般会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吃的也是最节约时间的馒头蘸酱,有次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错把墨汁当成了酱料,吃了起来,弄得自己哪里都是墨,狼狈不堪。恰巧此时朋友到访,看到此情此景,禁不住捧腹大笑,黄侃却一脸迷茫,这件事后来也成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