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散文丨浦市年画

图/文 罗亚阳
年画|散文丨浦市年画
本文图片

进入腊月 , 泸溪浦市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泡汤肉”的香味 , 大人们都在忙碌着备年 , 一群小孩点燃鞭炮赶快甩在地上 , 捂着耳朵闪在一边 , 等待着鞭炮的炸开 。 腊月“啪、啪”的鞭炮声总是能扯动着每个人的柔情 , 不免让人生出丝丝乡愁 。
腊月是想家的时候 , 离开家乡已经17年的自己 , 到了腊月也同样想家 。 不知为什么 , 今年的腊月特别有一种想看看浦市、拍拍浦市、写写浦市的冲动 。
浦市是家乡的一座古镇 , 而且是湘西四大古镇之首 , 曾经的辉煌远近闻名 。 1990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 , 自己在浦市待过一年 。 后因工作缘故到过浦市很多次 , 但每次都是匆匆而过 。 在和浦市接触的过程当中总感觉浦市很独特 , 但浦市到底独特在什么地方 , 自己却说不清道不明 。 有时自问:是浦市的建筑独特?好像不是;是浦市的乡音独特?好像也不对;是浦市的格局独特?好像也不准 。 也许就是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 才让我产生这种冲动吧 。
年画|散文丨浦市年画
本文图片

一次在浦市采风时 , 在李家大院看到湖北一小伙小杜 , 在手工印制年画 , 一问才知道他来浦市已经六年 。 一个人远离家乡独自在这个地方 , 是什么让湖北的小伙在即没有年画土壤 , 也没有年画氛围的地方坚守六年 , 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 一个周末 , 自己一个人背着装备前往浦市探访小杜 。
年画是中国传统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 过年贴年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俗和信仰 。 起源于北宋“门神”的年画 , 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 , 到神荼、郁垒 , 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和钟馗、天师、东方朔 , 再到近代现代六大类二十四种 。
年画寄托了中华几千年 , 民众对驱凶辟邪和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 积淀中华几千年 , 人们的审美取向和文化价值 。 随着高楼大厦的林立 , 单门入户的设计 , 科技手段的模仿 , 彩色打印的复制 , 使得流传几千年的手工年画 ,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 但还是有一批手工艺人 , 用热爱和执着赓续着传统年画的血脉 。
小杜就是其中之一 。
年画|散文丨浦市年画
本文图片

今年的冬天特别阴冷 , 去探访小杜的时候 , 天上飘着好像是冻雨 , 淋在脸上让本来缩成一团的自己又多出了几分寒意 。
年画|散文丨浦市年画
本文图片

小杜手工年画工作室在“李家大院” , “李家大院”和“青莲世第”一墙之隔 , 建于清同治年间 。 李家是明清时期浦市的大家族之一 , “一门五县令”的故事流传至今 。 “李家大院”仅存两进一厅与一座小型花园 , 但现在看来是如此豪华 , 遥想当年是何等富丽堂皇 。 李家后人都在外地工作 , 就把院子无偿租给浦市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朱先生打造湘西版画院 。 小杜是朱先生的学生 , 从湖北来到湘西 , 一方面是打理湘西版画院 , 一方面利用他自己的特长印制手工年画 , 补贴生活所需 。
小杜吃住在天井旁的一间厢房 , 除了上街购置生活用品以外 , 很少外出 , 基本上都在院子里上半年刻板 , 下半年开始印制年画 。 小杜的工作台就在过去的会客厅 , 因为直接与天地相通 , 室外是多少度 , 室内就是多少度 。 我站了一会儿 , 觉得寒气逼人 。 小杜工作台上放着一个台灯 , 便于观察年画套印时不出偏差 。 脚边放着一个烤火炉 , 就是小杜的取暖工具了 。 小杜穿着中式粗布对襟棉衣 , 看起来很薄 , 脚穿一双单面的圆口布鞋 。 我穿着抓绒和冲锋衣都还感到一阵阵凉意 , 上色、抹板、套印一系列动作使他脑门渗出一层薄薄的细汗 。 他说话轻言细语 , 很是文静 , 他做事轻手轻脚 , 很是安静 , 第一眼就给人儒雅的印象 。